年前在Kindle上下载了《万物简史》一书,一直到年后才断断续续读完此书,本着每读一本书都要记录点东西的想法,谈一下阅读此书后的感受。
1、缘起—为何要读《万物简史》
最初从罗辑思维节目了解此书,就一直心向往之。后来,在亚马逊电子书商城见到该书,喜不自胜。单看简介,就有许多名人大牛们做了推荐,感觉是很高大上的一本书。当然,售价自然不菲。现在的畅销书,大多都是通过炒作,名人推荐等方式,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书作者本身没有名气又不做推广,那很容易被打入冷宫,难以进入大众视野。
不管是选择读什么书还是做别的抉择,我们总是寄希望于那些所谓的权威推介,就像为学生时代的青少年/青年推荐必读书之类的东西。许多爱读书的人都有这样的情结。
首先,单从书名看,《万物简史》,必然是讲科学方面的东西,内容应该是万事万物的发展历史。抱着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和开阔视野的目的,我感觉很有必要阅读一下此书。和许多人一样,我总是希望通过读书,读更有知识含量和思想的书,增长知识和见识,至少在和他人谈天时可以更好地卖弄自己。虽然自知这很浅薄,但是不由自主地就会陷入这样的怪圈。
2、内容—《万物简史》讲了些什么
《万物简史》,最容易让人联想到,通过讲述各种事物的缘起和发展历史,使人对身边的东西有更深入的了解。怀着这种好奇,读完此书,发现情况却并不是这么简单和浅薄。
以下内容摘自百度百科:【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作者写作此书可谓下足了功夫,走访了各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科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把一连串的知识串联起来,使读者更加清晰各个学科研究发展的脉络。
3、不足—《万物简史》有何不足
由于阅读的是中文译本,自然是不比读原著的效果。对于该译本翻译质量,我持保留态度。译者虽然把原文意思基本完整正确地翻译了出来,但是翻译质量确实有待提高。许多内容略显啰嗦繁冗,有些语句也不够清晰条理,总之,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么好的一本书,对其翻译自然应该谨而慎之。因为这不是一般的翻译书籍,这是科学普及类的书籍,需要做到精确和思路明晰。或许是受到当下追求效率和功利的影响,为了尽快地取得效益,没有做到精雕细刻,急于求成的结果只能落得差强人意。我不知道本书那些推荐者们是否认真阅读了此书,如果如我等水平者尚能看出不足,那些优秀的编辑们,有水平的大牛们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当下,翻译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但真正的精华有多少要打个问号。我们很怀念老一辈翻译家们,他们对于翻译的敬畏之心,对于文字洗练的追求都是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坚守的。
4、收获—读后有何收获
首先,开阔了视野,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发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从宇宙大爆炸到物理学的发展,从分子原子到化学的发展,从简单生物到复杂生命体的发展等。通过阅读认识到,这一系列发展过程远超我们的想象,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研究和发现的结果。
其次,对科学家这个群体的认识更加客观。我们从小就对科学家有一种仰慕,其在我们心中有着神一样不可动摇的地位。在我们看来,科学家研究的都是神秘莫测的东西,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触及。但是从《万物简史》,我感受到作者把科学家们请下了神坛,让他们也成为和我们一样的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许多科学家怪异的性格,真实的人性,以及各种的趣闻,他们的研究也并不总是那么一帆风顺,成果的取得总是充满了各种机缘巧合。
阅读本书让我认识到,对比万物的发展历程,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小部分,而我们自身的生命又是人类历史中的极小片段。这就使我们可以更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所要追逐的未来,通过对宇宙的认知,对人类发展进化的认知,进而了解自我,了解我们究竟要追求什么。有人评价说,读完此书不再惧怕死亡。虽然有些夸张,但却不无道理。
5、琐思—如何看待热门书籍
现在走进书店,或进入网上书店,热门书籍充斥我们的耳目。热门书籍的出现,有着时代的影响。当下,我们对生活的迷茫,自身定位的迷失,使得写作者和图书商有机会投其所好,通过出版一系列新的书籍,或者翻新出版旧的经典书籍,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然而,面对当下热门书籍泛滥的趋势,我们需要保持头脑清醒,追逐真正的精神食粮,不要陷于各种别有目的的推销,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需要认识到,热门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当下的热门追逐,更多的是追求急功近利。现代人焦虑、追求效率、追逐财富和名利,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心灵鸡汤、各种所谓的干货(帮你提升自己、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各种理财书籍等。这样的书籍不能说没有一点用处,但是心灵鸡汤读多了也会中毒,有用的书读多了会失掉生活的乐趣。现在的反鸡汤趋势就是大家觉醒的明证,但是反鸡汤又何尝不是一种鸡汤?
之前看到有人说,“不读活着的人写的书”,曾经一度很是追捧效仿。这虽然有些武断,过于一刀切,但也是一种警醒,可能是受到当下书籍毒害之深后才形成的结论吧。但是,读书如果是为了自身修养、人文思想方面的提升,我倒是建议可以接受这样的观点。正所谓“欲知今日事,须读古人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对于读书的选择,还有一种看法,”不读二手书”。何谓二手书?翻译的书、解读经典的书,缩减版的书等等,均可归为此类。对于此类观点,之前我很支持,但是后来经过实践,我又有了新的看法。对于水平有限的人,如外语、古文水平不足,读原文著作是不现实的,通过阅读二手书(译著、解读本等),虽然不能完整地吸收,但至少也可以有一定的收获和提升。毕竟二手书也是有一定水平的人写就的,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