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竹
晚高峰,我匆匆跑到马路上打车,司机连看都不看我一眼,电话那头不停的催着。
这会只听有人喊“雨竹”,原来是慧哥,如果不是另有重要场合,我们应该去同一个地方,这会,过来一车辆公交车,我俩先后上了去。
慧哥是诗歌作家,因为对诗歌一窍不通,每次与他在一起,我都是最好的听众,听他作诗,听他读诗,偶尔问问他单位的事情。
正巧那天阅读了《说话的艺术》这本书,试着学以致用,寒暄过后,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听不说,我知道他平时爱读书,我问,最近在读什么书,他说《荆棘鸟》《丝绸之路》《未来简史》《百年孤独》等等,听他这么一说,我来了兴致,一起聊起《百年孤独》,真是每个人讯书的见解都不同,我们眉飞色舞的说着,时不时还会谈到诗歌及文友们的情况。
突然发现车厢好静,原来大家都在静静的听我俩说话,正聊得起劲,已到达聚会地点,快下车的时候,我打断了自己的话。
下车后,内心美滋滋的,不难看出车厢里所有人都用那种仰视的目光看着我们,不难看出慧哥恋恋不舍的样子,非要让我去同学那应付下,再回到他们那里。
这本书很实用,内容多,一下子很难全部记下来,人活着每天离不开的就是说话,每天与形形色色的人沟通,如果你不懂得说话的艺术,很容易陷入尴尬状态。
阅读《说话的艺术》着实学到了一些技巧:
首先,破冰,这个大家都知道,与陌生人接触,如何打破僵局,书中是这样说的,稍稍了解一下对方,尽量搜寻一个双方都有兴趣的话题,可以提出一些温和的观点,直到某个观点吸引对方,然后再展开对话,就像刚才我和慧哥的那段交谈,不但没有陷入尴尬,还引起了全车厢的人注意。
其二交谈过程中要有来有往,比如你问对方在哪个城市,或什么星座,问完就完了,没有下话,这样很容易冷场,在你抛出问题的时候,致少略知一二,这样话题才不会落地,像打网球一样,一来一去,由此需要我们多读书,多见识。
还有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在对使用“我”的频率比“你”的频率高得多,对方的情绪很快就会降低,比如说,朋友们在一起吃饭,你上来就说你家孩子如何如何优秀,一句两句还行,也许大家会迎合你,赞扬一番,可你没完没了的说,肯定会有人不耐烦听下去,因为你家孩子优秀与其他人没有关系。此时你就需要换个话题,尽可能炒热对话的气氛,带动那些沉默的人,同时,提一些大家都能接上的话题。
那么谈话时谈些什么内容呢,谈共同的话题还不够,还要从浅显的话题入手,面对不熟悉的人,谈些粗浅的话题即可,不必深层次的钻研,除非对方聊起。
记得原办公室曾来一个从上海打拼几年回来的大学生,也许是在见多识广,我们每提到一个话题,她就没完没了的说些我们不曾听过的事情,刚开始大家还都认真的听着,后来每当她一接话,我们大家立马都不吱声了,同事都感觉她在显摆自己。
大家背地里说,那么有能力,回来干嘛,还不是在上海混不下去了,跑咱有啥可装的。
此外还有眼神、触碰、交流等等,最好的眼神接触直接而不锐利,最适当的触碰是握住他们的手,用另一只手臂抱住他们的肩膀。
还有最关键的就是如何结束交谈,有时在时间稀缺或不想听对方的哟谈话,对方仍滔滔不绝,打断他们的话语会显得很不礼貌,也很不尊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打断自己的话,而不是打断对方的话。
说再见,再见也是有讲究的,不是没完没了的一一拥抱,小型的团体可以一个一个告别,而大型这样做就不恰当了,可以向主办单位表示感谢,其他的人就不需要道别可以直接离开。
如果你想在人群中游刃有余,深受大家的喜欢,建议阅读说话的艺术。
201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