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口的小卖部里,有卖春蚕的。如果不是有小同学送给儿子一条蚕,他兴冲冲地带回家来,我并不知道。
儿子说,那蚕是他同学从小卖部买来送给他的,同学买了好几条。
我说,那干脆再去买一条吧,给它做个伴儿。
于是,家里就有了两条每天默默吃桑叶的小白胖胖,在嫩绿的桑叶上做“王”和“王后”,吃了拉,拉了吃,不分白天夜晚。
也不知道它俩有没有时间互相交流,只是看起来,不是孤单的一条,而是一对儿在一起:
这样貌似主要是能给看的人以安慰。
大概是夜以继日不停吃啊吃的原因吧,很快,其中一只就不怎么吃了,体型看起来还不够大呢。
另一只更大更胖的,倒是还吃得很欢。
儿子先观察到这一点,有点担忧地跟我讲他的发现。我说,别担心,它可能是要吐丝了。
第二天,我就惊奇地发现养蚕的纸盒子侧边,靠近不吃桑叶那条旁边,有两小根儿牙签,一看就是一根完整的牙签掰成两半插在盒子边的。
我有点不解,又觉得没必要,就让儿子把牙签儿扯掉,说这样对蚕结茧有干扰,说不定还会弄伤它。
连续说了两次,儿子才不情愿地把牙签弄出来扔掉,但明显看着不高兴的样子。我注意到了,本打算不吭声的,心想:这不是多此一举么?
可转念一想,儿子那表情分明是不明白我的意思,不明白就会有误会,还是得跟他表明我的想法才行,就跟他说:“蚕这么聪明的小生命,吐丝结茧是它的本能,本能释放还用人帮忙么?你别动它,它会自己结茧的。”
没想到我话音刚落,儿子就拿出一本书指给我看。
哇哦,有图有真相嘛!
图片上清清楚楚地显示着儿子所做的是有依据的:好多条蚕被分别放在纸壳子做的“小隔间”里,还有一些蚕盒里放着草扎的小架子。
旁边白纸黑字地写着:“在蚕房中搭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为蚕结茧做准备。”
儿子的眼神里分明大写着仨字儿:不服气!
他那小心思里响亮地叫着:看,我做的没错,是你错了!
我看着,愣了一下,随即“呵呵”笑了。
这上面有好多条蚕,对不对?这是怕那么多蚕结茧时互相干扰,才这样设置的,有他的道理。可我们家只有两条啊,这两条蚕吐丝也不是同时开始,这个纸盒子有4个角落,足够它俩用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啊!
见小朋友不吭声,似懂非懂,好像还存有疑虑的样子,我知道他内心极为震惊:书里写的,怎么可能是错的?老师的“老师”说的,怎么可能不对?怎么能不照着做?
看着儿子,我又缓缓地说:“还记得去年只有我们仨在家那段时间,爸爸有次做的菜么?他费心费力做出来,我俩都不吃,因为他放了好多蒜,还有辣椒。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视频里这样教的啊',当时就被妈妈笑话了呢!那次我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不对?”
儿子听着就开始哈哈大笑了,看来不只是想起上次的故事,大概也明白了我今天要表达的意思。
小家伙之所以会几次三番地质疑我说的话和让他做的事,不仅是因为他有书本这个强大的佐证,更在于从他上幼儿园起,我就一直试图让他明白:大人也会犯错,老师说的也不见得都是对的。
爱看书,是好事情;会用书指导生活,更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聪明的做法。但如果一味信奉、盲目无条件地接受书中、大人或老师口中的信息,那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了。
小朋友或许还不完全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道理,可知道这句话后,在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总会有懂得的时候,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