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曲解的延迟满足:是痛苦的自我克制,还是快乐的自我掌控?

你听说过棉花糖实验吗?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20世纪60年代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实验中,研究者会给一个4~6岁的孩子一块棉花糖(或孩子喜欢的其他小零食),并告诉他,如果能够等待15分钟不吃掉棉花糖,他就可以得到两块。随后,研究者离开了房间。15分钟后,有些孩子坚持住了,得到了两块棉花糖;有些孩子则无法忍受等待,提前吃掉了棉花糖。几年后,研究者回访了参加实验的孩子,发现那些能够等待15分钟的孩子普遍拥有更好的人生表现(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学术成绩、社交技能等)。

让我回想起这个实验的是最近微信上很火的一本书《我的外婆,从不内耗》(纸质原著有个好听的名字,《你不必是一朵花》)。坦白说,第一次在微信读书看到它时,我以为这是本小说或者回忆亲人的纪实散文故事,没打算点开。后来看到它高居微信读书多个榜单,短短一个月几十万人读过,再加上朋友们的连番推荐,我不免产生了好奇。

《我的外婆,从不内耗》

读完发现,这的确是一本能够引起话题的书。作者在点点滴滴的回忆中讲述了和外婆有关的故事,借由外婆的言传身教拂去成长的烦恼,揭示生活中隐藏的智慧和道理,带读者一起解开思想的枷锁、抚平内心的焦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像一棵舒展的树一样轻松保护自己、从容面对风雨、默默积蓄能量、勇敢探索外界,最终获得心灵的成长,活成温暖的、饱含生命力的、本来的自己。书中文字流淌,那些故事似曾相识,就像一位朋友在耳边娓娓道来,陪你重新走过独自委屈哭泣的时光,温柔地环抱你,与你共情共鸣,让你忍不住倾诉。如此,引发读者热议就不足为奇。我读书时同样有许多思考,做了不少笔记。

在看到作者笔下关于棉花糖实验的故事时,我的第一感受是:被父母那样对待的小时候的“我”好可怜,眼前仿佛浮现了一个受伤的、难过的小孩,想要抱抱她。继而冒出的想法则是:棉花糖实验不是这么用的吧?这么理解没问题吗?

为什么有此想法呢?因为作者的父母在看到棉花糖实验后是这么做的:

爸妈拿出一个盘子,盘子上面放着两块我最喜欢的夹心糖,说现在给我一块,如果等一小时后吃,就给我两块,说这是延迟满足练习,锻炼意志力。当时我已很久没吃过点心糖果了,因此紧紧守着盘子,最后实在受不了,拿手绢偷偷包起一个跑了。爸爸突然出现,让我打开手绢,看到后他非常失望:“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你就吃吧!”说我估计是没啥大出息了,他们都是让我锻炼都是为我好,结果我还是没有等到预定的时间再吃……

我很难过,手里的那块糖似乎也失去了吸引力,此后我不再吃这种糖。爸爸妈妈说都是他们教育得好,我才懂得拒绝诱惑了,但又开始说我变得忧郁,心事重。

读完这段,不知道你有怎样的感受或发现。是棉花糖实验有问题吗?事实上,尽管最初的棉花糖实验在设计上并不完善,其结论依然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能够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未来的成就更高。也就是说,拥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更可能成功。

沃尔特·米歇尔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持续进行棉花糖实验的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意志力、自控力和延迟满足能力对人生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科学地方法训练、习得和提升。这些才是棉花糖系列实验带来的真正重要的、有意义的启发。

那么,究竟什么是延迟满足呢?

从字面看,它很直白地包含了两个要素:延迟和满足。延迟与即时相对,意味着不是立刻马上,而是需要等待,需要时间的发酵;满足意味着心满意足,是一种心愿实现后身心愉悦的状态。

如果只有延迟没有满足,单凭意志力强行忍耐,就会让人感到难过、压抑和焦虑,在长久的等待和反复纠结中逐渐变得自卑,不敢接受生活中的美好,内心充斥着不安和恐惧,以及“我不值得”的不配得感;终有一天意志力溃败,整个人在诱惑下彻底失控,再也无力抵抗、无法等待、不能延迟,失去对人生之舵的掌控,一点点走向不幸。

如果只有满足没有延迟,那么就可能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想要的就必须马上得到,没有等待的耐心。可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法则,万物皆有其时。等不得阳光雨露的滋养就见不到花开,耐不住深山老林的寂寞就寻不到老参。这世上的很多美好都需要耐心等待,成年后的世界哪有那么多唾手可得?不懂得等待的人很难成功。而且,人的欲望是会生长的,会不会有一天欲壑难填、再也无法被满足?

因此,延迟和满足缺一不可。二者相得益彰,形成“想要”到“得到”的完整闭环,在等待前权衡、在等待中努力、在等待后满足,才能不断激发内在力量,提升意志力和自控力,让人生更成功、更幸福。

(图片来自网络)

回看文中爸妈的做法,明显是只有“延迟”而没有“满足”:等待的时间长达一小时,对孩子来说过于漫长;等待的结果是两颗糖果,投入产出比想来是有些失调的;在孩子选择后,“爸爸突然出现”、“非常失望”、“说我没啥大出息”,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给孩子的未来下定论、发泄自己的不满。这些表现都无法让孩子感受到一丁点儿的满足。

据说有很多看过棉花糖实验的父母做过类似的事情,有的会强制要求孩子必须等待,有的不分情况、不分场合拒绝满足孩子,还有的答应了要满足孩子却因种种原因失言。这些做法都只做到了时间上的延迟,而没有身心愉悦的满足。

父母出于对孩子好的本意,本想靠“等待”检验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希望孩子能在未来取得更好的成就。但这样简单粗暴的做法却让孩子感到不安、不确定,孩子又怎么可能愿意等待,意志力、自控力、以及延迟满足的能力又怎么可能提升呢?

这些父母的做法显示了他们对棉花糖实验的曲解:第一,只要不让孩子立刻得到想要的东西,只要让他等待了,就算做到了“延迟满足”,就能让孩子在未来有更好的成就,不必在意这等待是怎么发生的,不必在意等待的结果如何,不必在意孩子是不是真的“满足”了;第二,凡是不能等待的孩子,未来都不值得期待。

事实上,真正的延迟满足从来不是被迫的、痛苦的等待,而是为了更多、更长远的利益,在期待和努力中迎来心满意足的愉悦。

不信你看,即便是在最初的棉花糖实验中,那些做到了延迟满足的孩子也是如此: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糖果或小零食类型;可以自主决定是立即拥有一份还是延迟后拥有两份,而不必遭到任何批评或苛责;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度过等待的时光;最后真的可以得到两份心仪的零食。换言之,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他们的等待出于自己的意愿,他们最终都得到了满足。

真正的延迟满足,是一场身心愉快的自我掌控。拥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怎么让自己得到它。这就能理解,为什么相比其他人,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好的未来。

(图片来自网络)

既然延迟满足这么好,那是不是多多益善呢?并不是。因为延迟满足需要付出代价,控制自己不能立即拥有想要的东西会持续消耗大脑的意志力。

人的意志力资源有限而宝贵,绝不能任意挥霍、随时使用,自然不能时时刻刻、每件事情都追求延迟满足。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想要某样东西、实现某个愿望时不妨思量一下,好好判断,做出选择:这件事儿适合延迟满足吗?它值得我动用宝贵的意志力吗?延迟满足后能为我带来更多或更长远的好处吗?还是即时满足、及时行乐会更好?又或者应该果断拒绝,远离不恰当的诱惑?

有年夏天从外面回家,天很热,外婆切了个西瓜。我很想吃,但反而刻意把西瓜拿远一些。外婆觉得奇怪,问我为什么不吃。

我说了之前“锻炼失败”的事,解释自己在忍着不吃,磨炼意志。外婆像看傻子那样看我:“你这不是锻炼,是自讨苦吃,就是因为现在又渴又热,西瓜才更好吃。不需要的东西再多,也比不上需要时得到的一小份——以后的两块西瓜也比不上现在的一块。想吃的时候就认真品尝享受,你才会感到满足,学会珍惜。心里明明有苦有委屈,不能全心享受,还要自责。这样快乐会越来越少,活得内耗,得不偿失。”

外婆朴实的话中蕴含着“即时满足”的智慧。夏天外出回来又渴又热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理反应,想吃西瓜解渴解热是此时此刻必要的生理需求。在这种必需必要的时刻还要求延迟满足,可不是自讨苦吃吗?这样的延迟带不来满足,只会白白消耗意志力,让自己感到不快乐。相反,在需要的时候认真品尝,仔细感受,就像冻僵时靠近一把火、饿晕时吃到一口饭,大概每个毛孔都在欢呼雀跃,喟叹满足,感恩幸福。

除了生理需求,正常的心理需求也应当被即时满足。比如,每个人都理所应当爱自己,满足自己被爱的需要;父母即时回应孩子对爱的需要。

事实上,反映“必需”的心动时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适合即时满足。需要睡觉休息,那就早点上床,不要再熬到深夜;需要有间房子,那就或租或买,不至于露宿街头;需要补充家用,那就及时采购,没必要凑合硬撑。在“必需”的心愿上延迟满足,只会带来无意义的损耗。生存并不容易,何苦为难自己?

有些事情不算“必需”,却有时效性,过期不候。时移世易,就再也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样的心愿值得好好珍惜,即使不能即时满足、及时享乐,也要把握好时间的尺度,不要故意拖延太久。毕竟,孩子长大了,可能就再也不会晃着你的手,让你陪他去游乐园;年少时喜欢的人,如果想等自己变得更好再追求,可能已经失去了机会;错过肉眼观赏哈雷彗星的时机,七十多年后的下一次,可能永远也等不到。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还有些事情像惑人的罂粟,披着华丽的外衣,却藏着致命的打击。吸烟喝酒打游戏,逃课蹦迪刷视频,这些事情带来的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过是一场虚假的繁华,总是沉溺其中的人只会渐渐迷失自我,荒废人生。这样的事情如果能够远离当然好,如果不能,那么延迟满足、并以此为契机激励自己做些有意义的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如此看来,那些非必需、不紧迫、低时效性的事情更适合延迟满足。正所谓,雪中送碳需及时,锦上添花可延迟。

(图片来自网络)

知道了哪些事情适合延迟满足,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我想和你分享一下我的故事。

大概一个月前,我突然发现我的笔记本电脑断电就会关机,再次接电后会自动重启。两三次下来,我终于意识到,我的电脑电池出了问题。本打算拿去修修,老公劝我:“你这笔记本有十年了吧?直接换换呗?现在电脑更轻便,不卡顿,用着更舒服。”

我一想,可不是快十年了嘛,真的是老朋友了。中间闲置了两三年,去年用起来,偶尔出点小问题,我也没在意。要说换,的确是可以换了;真要换,还有点舍不得。

纠结了几天,鬼使神差,我就想,要不,我来攒积分兑换吧。我使用的记录时间的APP之前推出了“奖赏”功能,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根据时间的使用情况给自己设置奖励。我一直没想好要怎么设置,才能对我有足够的吸引力、起到激励作用。新电脑是个非常合适的选项:我想要它,但还可以等等;买了有用,并不会浪费。

我一下对新电脑充满了期待,盘算着怎么才能快点儿“赚”到积分见到它。接下来的日子,读书、写作、运动的时间都有意无意地增加了。过了半个月,我算着自己的积分进度,有点儿着急——按这速度,我不得一年半载才能换上电脑?好像不太行,太久了。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赚积分吗?我的时间还可以怎么用得更好呢?

我想到了困扰我很久的早睡早起问题,这是我的老大难。出于健康的考虑,我想调整作息,早睡早起。但早起还好,一周怎么也能做到两三次;早睡,哪怕我每天提醒自己,在最近的几个月也只做到过一次,还是因为前一天晚上熬夜太狠了撑不住。我的早睡,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耽误。想到这里,我立即在app上增加了早睡、早起赚积分的选项。

现在,又过去了半个多月,我对结果还是挺满意的。早睡的比例达到了50%,重要的是,生物钟渐渐调整了过来,每天一到十点多我就有了困意。换电脑的积分进度全部折算下来也超过了20%,这么一算,再有2~3个月我就可以见到我的新电脑了。


(图片来自网络)  

在我最开始想换电脑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是在延迟满足。不过当我读了书、想到延迟满足时,我就意识到,我所经历的不正是延迟满足吗?

首先,确认事件。

就像前面说的,一件事情适不适合、值不值得延迟满足是需要经过筛选的:既能满足某种需求,但又不紧迫;还能够因为延迟满足带来更多或更长远的利益。这其实是选择的过程,是分配意志力的过程,远比动用意志力坚持等待重要。

在我的故事中,换电脑这件事就是非常适合延迟满足的。

其次,激发意愿。

在延迟满足中,“我愿意”、“我想要”至关重要。这关系到这场延迟满足是一次痛苦的自我克制还是一次愉快的自我掌控,关系到延迟满足是否真的能锻炼意志力、培养自控力、助力人生幸福。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我”是当事人本人,而不是父母、老师或朋友之类的其他人。在我想换电脑的故事中,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想要”发自我的本心。如果是父母希望孩子延迟满足呢?或者自己特别希望做到某件有些抗拒的事呢?千万不要用威胁、恐吓、强迫这样简单粗暴的手段,动动脑筋、想想办法,激发起内心的意愿,然后再继续。

接着,愉快等待。

在激发意愿的前提下,等待就没有那么难了。如果等待让你感到痛苦、难以坚持,请不要强迫自己,采取恰当的方法,能够让等待的过程更轻松、更愉快。

可以将等待游戏化,比如我的积分游戏,让我乐在其中;可以转移注意力,比如延迟满足看视频时,就离开手机电脑,先去外面玩一会儿;可以给予正反馈,比如设置一些小的挑战或细分目标,像寻找宝藏一样时不时开心惊喜;也可以开启“如果……就……”的畅想,想象被满足后的快乐。

此外,等待的时间也要适度,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时间过短,对意志力的锻炼效果会大打折扣;时间过长,则可能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干脆放弃,以后也不再玩“延迟满足”的游戏。等待的时间可以视情况适当调控,比如我用早睡早起加快赚积分的进度。

最后,满足心愿。

在愉快的等待后,就可以心满意足地享受胜利果实。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教育孩子,这一步都必不可少。只有心愿得以满足,这次延迟满足才算成功。如果经历了等待和努力却心愿落空,内心会感到失望失落,信任感也会悄然崩塌,下一次再有什么心愿,就很难做到延迟满足了,而是先拿到手再说;还可能在内心深处产生不配得感,阻碍幸福。

当然,不排除一种可能,在等待后我们放弃了原本的心愿,比如加进购物车的某样商品,过几天发现自己不需要也不想要。其实,这是借延迟做了确认——我不想要了,那就不要了——何尝不是一种心满意足呢?

经历过“确认——激发——等待——满足”四个环节,这样的延迟满足是不是挺愉快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

延迟满足,既不是事事忍耐的痛苦克制,也不是无计可施的被迫无奈;它是权衡之后的快乐自控,是为长远考虑短暂牺牲眼前利益的智慧选择。延迟满足,并不站在即时满足的对立面,而是彼此调和、相辅相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佛法说,戒生定,定生慧。愿我们都能拥有更好的延迟满足能力,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拥抱更多幸福。


————————————————

潮汐澎湃有力,晨曦温暖有光。

我是汐曦,很开心遇见你。

读书,拆书,悦成长;

有爱,追梦,成为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