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下》,其中对于孟子在平陆与地方长官孔距心的一番谈话 ,发现作为一个地方长官一定要做到“守土有责”,一方面自己对于一个小士兵犯点小错不能容忍,一方面看到许多老弱病残死在山沟沟里 ,年轻人流落他乡无动于衷。这是非常奇怪而自相矛盾的,怎么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要立即认识到自己过错。
原文如下: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大意是:
孟子到了平陆这个地方。跟当地行政长官孔距心说:“作为你手下持有武器的战士,一天犯三次错,你会不会把他辞退?”
孔距心说:“还不到三次就会辞退他们”
“然而你只知道你下面的战士犯错误多就会开除。在灾荒饥寒之年,你下面的老百姓,年老体弱年少无靠的都死在山沟沟里了,年轻力壮的流落四方,至少几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不是距心所愿意看到的”。
孟子说:“今天有人被委托给他人看管牛羊,同时他给这群牛羊去放牧,必然就会去寻找牧场和草料,既然牧场和草料没有人,到底是把牛羊还给人家,还是眼睁睁看着牛羊饿死”?
孔距心说:“这都是距心的罪过啊!”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
齐宣王就说“这也是我的罪过!”
个人看法:
从孟子通过在平陆与地方长官孔距心的一番对话,很自然的过渡到齐宣王的责任高度,让齐宣王主动承认自己其实也是有错误,也需要承担责任。这是孟子擅长说服的一种方式。
问题上是齐宣王是否终于开始懂事了?
问题是身为一个国君的使命是什么?成功国家的治理标志是什么?
答案是:齐宣王虽然承认以错误,不等于他会去纠正。
国君的使命是上承天命,下安百姓!
成功国家的治理标准:民富国强,称王天下。
齐宣王治理下社会“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这个就很危险,现实已经给齐宣王提出警告。那就是作为一国之君,必须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不然就会出现不稳定,一旦自己国家政局动荡,敌对国家就会趁机入侵,那什么长期稳定执政与统治将变得岌岌可危。
回到现实生活,孟子与孔距心这段对话,以及给齐宣王的忠告,说明我们也会同样出现孔距心一样的问题: 我们对下属、对别人管理很严格,下属三次犯错就要开除,实际上我们不到三次就受不了,就会采取行动将其辞退!但是我们对于整个公司整个团队最后出现崩盘,往往无能为力,甚至麻木不仁。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管理过于细节,魔鬼就在细节上我们难以关照全局,整个国家整个队伍的发展方向已经变化,但是我们还停留在细节上,即便细节做对了,但是关键性的决策出了问题,也将前功尽弃。
同理齐宣王也是一样,即便小恩小惠一直有,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这样国君就被动了,时间一长就会将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22:寡人之罪
2018-9-23余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