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里,我梦到父亲又在夸耀他那双从供销社买来的“三接头”皮鞋。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只有在军队中有一定级别的军官才会配发这种由三截皮革缝制的鞋。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 身为一个平头百姓, 父亲能够穿上这种军官皮鞋的经典款式,这就不难理解当时他那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荣耀感了。那几年,父亲只有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时候才会有些不舍的穿上那双“三接头”,而且穿之前和脱下后都要把那双鞋擦的锃亮。
因为这双鞋是从镇上的供销社买的,随着父亲的一次次提起,在我还没有去过镇上之前,就已对供销社这个神奇的地方充满了向望和期待。
那时的镇上还叫公社,而村里是叫大队的。直到一九八五年公社改回乡时,乡亲们还是在好几年里习惯把去镇上去说成上公社去。而直到今天,村人还把村委会说成大队。看来,有些事情一旦成了习惯便很难改变,但是供销社这个时代的产物,却在随后短短的十年之内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不可避免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镇上供销社的情形,那是一排非常高大的尖顶式临街建筑,后面是宽阔的带着围墙的院子。首先我便被门市上那折叠在门口两边的绿色木门板吸引住了,等进到里边,发现竟比村里的小卖部大上不止几倍,没有见过世面的我当时便被惊呆了。里面是一长溜玻璃柜台,后面则有高高的货架,上面的货物真可谓是琳琅满目啊。
等我到了镇上中心小学读五年级以后,去供销社便成了家常便饭。有时是去买文具,偶尔也会买几块糖。但是最难忘的还是在那里买书的经历。
最早是跟同学在那里买小人书,都是些当时流行的反特题材的连环画,诸如《梅花党》之类。但是我却并不满足于看这些简单的小人书,而是惦记上了小人书柜台旁边的那些薄厚不一的通俗小说。于是我在初冬的一个中午,放学后没有回家而是先去了供销社。因为当时电视里正在演一部叫做《乱世黄金梦》的连续剧,我便用四毛五分钱买了一本叫《乱世黄金案》的小说。等我回到家迫不及待地读上几页之后,才失望地发现虽然书和电视剧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内容却毫无联系。
那是我拥有的第一本课外书,不管怎么说对我都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但是很遗憾的是我没有保存下来,而是用那本薄薄的新书跟人换了一本破烂但厚重的《桥隆飙》。
后来我在语文课本上学了《武松打虎》之后,便想去买一本《水浒传》。那天我揣着做为午饭费的一元钱走进了供销社,站在柜台外透过玻璃反反复复地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书籍封面。最后终于停在《水浒传》上,跟售货员一打听,定价是九角九分。当我手里拿着那本心仪已久的书和找回来的一分钱时,我却再次犹豫起来。最终我还是害怕母亲会因自己饿肚子买书而受到责罚又把书退掉了。我很是为自己没有勇气少吃一顿饭而惭愧过一阵子。但是后来想想,那本书即使没买也没什么可后悔的,看那厚度也不过是个简写本罢了。
从那时起,我便很少去供销社了,或者说去过也没有留下深刻的印像。供销社后来承包给了个人,再后来又被卖给了个人,原来的尖顶房子被拆除后原地又盖起了楼房。
供销社就这样从镇上彻底消失了,可是,供销社以及跟它相关的事情还是会偶尔出现在我的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