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们都经历了数不清的考试。要是学历高者考的次数也就越多。不管是学文史哲、数理化,还是天地生,学生们都在尽努力,争取考到最好的成绩,满分100。
不同的是,在名目繁多的考试里,有一种考试, 其要求就是“通过/不通过”,标准是60分,这类考试常见于大学教学。可是,这类考试却是“最难的”。其它“百分制”的考试,基本上属于“越…,越…。”的模式,就是说,你越努力,你越可能拿高分。而它,考100分和考60分的评判都是一样的,即“通过”。
显然,在这种“通过/不通过“的考试里,其获得60和100分的努力程度或所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记得多年前,遇到一位“过来人”(80级的)。她说,读大学那时特爱贪玩,对待这类“通过/不通过”的考试很不上心。别人复习了一个多礼拜,考了91分;她只用了半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就拿了个63分。別说,这番“临阵磨枪“,可谓是“艺高人胆大”呀!
“时间就是生命、或者金钱什么的”。这个小例子似乎在说,“临时抱佛脚“的只用一天时间就通过,而“铁棒磨成针”的要花十天功夫也达标,结果相同。可是多花费的时间或努力却是不一样的,考60分万岁的那位,可以节省8、9天的时间,要么“忙里偷闲”、有张有弛地休整一下,要么将这几天的时间用于其它百分制的主课考试的复习中、以搏更好的成绩。常常是,苦学的人不少,可聪明学习的人并不多。以见,“学会学习”或曰“学习能力”不失为一种心智技能。
通过/不通过的60分标准,同样也成为“风险“检测的“风向标”。显然地,考63分的同学比起考91分的来,承担着更高的风险,因为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滑向59分,应了那句老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自然地,这种“承担风险”的能力也揪揪着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感”。相对于考63分的同学而言,考91分的可能有较高的“焦虑感”,因为他/她害怕失败、“考不过”。这种对风险焦虑也会影响到学生们以后的就业,就像股票投资市场上,有人能接受高风险,而有人却不行。
回到生活中来,“最难的考试”在人生中也是最难的。其难就在于“60分”那个标准,也就是个“度”。常言道:“知足者常乐”,这个“度”就是“足”,其难点就在于怎么认识这个“足”上,人和人的不同也就体现在“怎样界定和把握这个“足”上。通俗点,就是人对金钱财富的追求或者态度。诚然,大多数人以“越…,越…。”的模式认为“金钱越多生活就越好”。可事实上, 这也会增添一些“不必要”的生活或劳动付出,有如小品里的那句话,“人死了钱没花完。”
果真如此吗?想想已故同龄人苹果创始者乔布斯,世上绝大多数人对乔布斯生前拥有的金钱财富望尘莫及,甚至连尘都不见着。那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的苹果,其剩下的也让众人“趋之若鹜”。可是,苹果手机背后的那枚“被咬了一口的“黑色”苹果标记,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乔布斯在他的最后一堂课(last lecture)里对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他自己知道那口咬掉的苹果是什么滋味。可谁、或有多少人又能解读他对生命的悟义吗?
其实,人生犹如一场场考试,最难的考试就是怎么拿捏好那个“足”字,因为幸福感是随“足”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