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麻省理工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对习惯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他们打算大脑开始探索。在这之前,世界上的许多科学家都对大脑进行了研究,但在大脑的深处有一个叫基底核的组织块科学家们对其并不十分了解。因此,有科学家怀疑基底核与帕金森氏综合征之类的疾病有关。
于是科学家们用老鼠做了T形迷宫实验(具体实验不赘述)发现,老鼠第一次在迷宫找到食物的过程中,它们的大脑非常活跃,尤其是基底核,好像是在分析路上的每一个人画面、味道和声音。但老鼠走了几百次同样的迷宫后,科学家又发现,老鼠在找到食物的过程中,它们的思维活动开始减弱,甚至与记忆有关的结构都停止了活动,它们的行为越来越自动化,而基底核依旧在工作。因此,老鼠已经将迷宫中最快找打食物的路线变成了自身的一部分,几乎不需要思考了。
这种思维习惯化,靠的是基底核,这个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点。基底核就仿佛是一个大脑的习惯储存“芯片”,当你通过不断的重复某一件事形成习惯之后,就会把这种永不消失的习惯储存在这个“芯片”里,以减轻大脑的运行负荷。所以说习惯的出现,是大脑一直在寻找的省力的方式。
不过我有个疑问为什么习惯是永不消失的?习惯永不消失那还怎么改习惯?
————《习惯的力量—第一节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