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时间裹着前行,在人群中拥挤,回头望,只剩那个渐行渐远的身影。
最近大热的话题是最后一批90后即将成年,于是有关十八岁的话题刷爆了朋友圈和微博,大家纷纷晒出当年那个满脸都是胶原蛋白、眼神清澈的十八岁的自己。
初中时喜欢的韩流组合已经纷纷解散,高中时喜欢的新概念作文的作者已经结婚。
时间的刻度又默默往前推进了好几度。
翻过年,我就22岁了。
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想起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的那段话: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再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二十二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年份。
两年的计划已经临近末尾,新的两年计划又要重新启动。
初衷未改,反而更加坚定。
十八岁的自己留下的痕迹已经越来越淡,现在深深浅浅的印记,几乎都是成年以后留下的。
接触新的领域,尝试并且试图发现自己的兴趣,跳出舒适圈,是这两年来一直坚持做的事情。
17年的年末,突然陷入了焦虑之中,来势汹汹。它不同于以往学习的压力和焦虑,是一种真正长大成人必须得面对的现状。
即使再怎么宣扬要遵从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生活,同龄人的压力也是真真实实的存在。
被比较,被谈论,就算再怎么不在意,这也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人生,也是我正在经历的人生。
即使有很开明的父母,几乎不干涉我的选择,对我的要求也不过是身体健康。然而,内心还是想要在被别人谈及的时候,至少被贴上“还不错”的标签。
逃离,构成了我这么多年的生活常态。
说是趁着年轻的时候应该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其实,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逃离。
在这个逐渐熟悉的城市,马上就要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的城市,在这场名为远行求学的过程中,竟然生出了一种不一样的情愫。
当初信誓旦旦坚决不回去,中途经历痛苦又难熬的磨合期,异乡人的格格不入,疯狂想念家乡熟悉的一切,到现在,和这座城市产生了一种默契和依赖。
说到底,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
所有的陌生和不适,最终都会随着时间,慢慢变得融洽。
当初逃离的初衷,不过是想换个环境,远离那个让我窒息的、被拿来对比的、熟悉的、同龄人的圈子。
在这场狼狈的逃离的旅途中,反而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一心只想着怎么更快,超过别人,脚步匆匆,不在意过程,只想着尽快跑到终点。
终其一生,其实都没有所谓的终点。
某天和Scarlett一起吃午饭,期间她谈论到自己男朋友当年六月份毕业,但是直到九月份才找到工作。当时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工作,但是他一直没有着急,一直在等待和寻找自己那份满意的工作。结果后来看看,她男朋友的工作在同学中间还很不错。
她告诉我,明年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不要着急,不要因为身边的同学纷纷都找到工作,就随便入职,毕业以后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很重要。如果没有满意的工作,不妨再多点耐心等一等。
一切都要讲究效率,似乎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
如果非要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自己,一定是“慢”。
性格慢热,适应能力很慢,跑步很慢,背书很慢……
所以才有生出这种焦虑的情绪,想要尽快找到工作,想要尽快经济独立。
和自己和解是一件说起来很轻松但却很难的事情,这么多年,我一直努力去认清自己正视自己,优点缺陷,难免产生懊恼的心情,别人可以可以很轻松完成的事情,我却需要花上两倍甚至更长的时间。
不过再怎么缓慢,不可否认,和去年的自己相比较,仍然成长了很多。
有些变化,潜移默化之中,不是非得用实实在在的数字标刻才能被赋予意义。
所以,我仍感谢去年这一年中的自己,慢点没关系,好歹也在往前走。
木心先生早些年对于生命中的快与慢其实早就给出了答案: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
不畏惧长大,不畏惧因为年龄而被贴上某种标签。年岁的增长的意义对于我而言,不过是又多了一年的经历和记忆。
在这座四年前还很陌生的城市里,用一种更加客观的眼光来审视自身,岁月已然成为最微不足道的那个因素。
2018年,这一年,我22岁,我想一直写下去,我想一直跑下去,我想大笑,我风华正茂。
我现在什么模样,我的青春就是什么模样。
岁月待我很宽容,我的黄金时代正徐徐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