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刷微信,非常偶然地发现了微信的一个功能。点开订阅号后,上方有一个搜索栏,点击搜索栏出现一个这样的选项。
再点开,看到了这些
此处应该有[捂脸.JPG]
感觉发现了一些不该知道的事呀!
事实上,利用人“偷窥”的本能来增加产品卖点,这件事情一点都不新鲜。犹记得某宝就曾经有一段时间设置了一个类似“看附近人都在买什么”的选项。很多视频app也会显示“附近人在看”的内容。连一直走高冷文艺路线的豆瓣都没有免俗。
也许有人觉得这没什么,又不知道具体是谁,大家都不过躲在角落里,互相围观罢了。
可是,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事。
无论知道还是不知道“偷窥”的对象是谁。为我们“偷窥”行为大开方便之门的服务提供商都在无耻地出卖个人隐私。
我们使用微信、淘宝、豆瓣不可避免的要被对方收集各种各样的使用数据,被分析使用习惯和偏好。我们默认这种行为是被允许的,事实上偶尔也会觉得十分方便,例如豆瓣FM就非常了解我的音乐品味,从来不会为我播放任何一首死亡、重金属摇滚。
可是服务提供商们显然并不满足于这么丰富的数据仅仅用来为单个顾客提供服务,于是在毫不知情的每个瞬间,我们的信息都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被消费。
在导购网站搜索微波炉,打开某宝、某东就会自动跳出微波炉的推荐;搜索过墙纸,就有人来电问你是不是要装修;买尿片,就会有早教机构来推销产品……
听说某宝和高德地图展开了深度合作,这个消息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从此以后,网上的陌生人不仅仅会知道我年纪几何,从事什么工作,孩子多大,上哪个幼儿园,喜欢用哪个牌子的牙膏,多长时间擦完一瓶眼霜,还能准确的掌握我几点几分在哪个地址做了什么。
谈隐私?我只想问:你确定不是要和我说个笑话?
道貌岸然的老干部关起门来可能喜欢看点血腥暴力;文艺妹子回家就变成肥皂剧女王;高大强壮的男子汉其实只想读点少女漫画……让这些成为可能的原因是我们能够明确划分公领域和私领域,并且在私领域里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在私领域里,只要不触犯法律,人人本应可以自由地做回自己。然而事实是,爱奇异晓得你喜欢看血腥暴力,某宝知道你有变装癖,微信洞悉你其实一点都文艺。更可怕的是,不仅仅他们知道,也许隔壁王叔叔几年前就已经全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