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学生、家长、教师的命运共同体》等组文有感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潘虹
“十四五”规划,开启了中国的新阶段、新命题、新使命,也对教育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笔者阅读了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华师大李家成教授的《建设学生、家长、教授的命运共同体——家校合作的教育追求与生命意蕴》以及吕珂漪、吕聪两位研究生和李教授一起写的《家长参与:为儿童、学校与社会赋能——2019欧洲家长教育参与与欧盟(ERNAPE)第十二届双年会述评》组文,并从中发现了新时代教育下“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推进家校合作的策略。
一、新时期“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文中明确指出,贯彻党中央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决策,需将以下四个方面作为重点:(1)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2)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3)要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4)要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其中第二条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就确定了“家校合作”在新时期的必要性。“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等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的集中体现。新时期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要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家校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从“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开始,中国的教育就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而这两种教育,因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这一共同目标而成为了命运相连的两大主体,合作是两者关系的必然走向。
二、新时期“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为了学生的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切实为青少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我国的教育专家学者们也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探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时,发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20年来,“家校合作”日益受到关注,仅知网搜索“家校合作”,就有6700余篇相关论文。从众多相关论文的标题不难发现,“家校合作”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多教育人士的认可与推行,成为当下乃至未来学校和家长共同育人的有效方法。家校合作有利于促进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目的达成一致,有利于形成教育内容的互补,有利于保证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在新时期“家校合作”也尤为重要。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笔者发现以下客观现实:(1)当今的父母工作压力较大,繁重的工作强度,使得他们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参与孩子教育也较少。(2)家校矛盾的频发,从家长角度看,对学校教育不了解、少沟通而产生误解,从教师角度看,对家长的无作为或家庭教育不当行为产生不满。(3)家长与教师在沟通中关系的不对等,很多时候,家长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他们只是在配合老师的工作,而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教育的一方。(4)学生对家长参与教育,学会教育的需求。根据家长会前对学生进行的一份调查问卷——“你对父母有什么期待”中,笔者发现超过77%的学生希望家长能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中,10%的学生希望家长能参与学校活动。而在学校第五次少代会提案中,有学生提出希望学校对家长进行定期培训,更新他们的教育方法,让减轻在家庭教育中所承受的压力。综上所述,在当今复杂化的教育环境中,推动“家校合作”十分重要。
三、新时期“家校合作”的策略探索
国家开启“十四五”规划,“家校合作”也需要开启新模式。所谓“家校合作”新模式,笔者认为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于以往“家校合作”的经验,进行反思与优化,从而形成的更完善的一种合作关系。教师承担着教育的主导作用,也应该是家校合作的推进者。因此,作为教师,对家校合作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是说家庭和学校产生了联系就是“家校合作”。笔者尝试从“家校合作”的主体,以及何为“合作”两方面进行概念理解。在李教授的《建设学生、家长、教师的命运共同体——家校合作的教育追求与生命意蕴》一文中,可以明确找到“家校合作”主体的答案。“家校合作”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家长、教师三方合作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这一主体不可忽视。再来理解“合作”,它是指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需要目标一致、统一的认识和规范、相互信赖等。“家校合作”应该是学生、家长、教师三方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的一个过程。
厘清了“家校合作”的概念,再来思考策略,就会更有方向。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策略的探索。
(1)建立家校合作的信赖感
家校合作的基础是主体之间的彼此信赖。这种信赖一方面需要靠密切的沟通来累积,更一方面需要靠教师的专业来维系。今年,笔者新接了一个组合班(由全年级各班抽取的学生组成的班级)。在这之前的一年,由于学校两校分设,这批学生刚经历过一次分班,面对略显频繁的分班,部分家长多多少少会有些异议,甚至抱怨。这时,要带好这个新班级,建立家校合作的信赖感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1)自报家门,在家长齐聚班级群后,第一时间进行了教育特色出发,向家长们介绍了语数外三门课的老师,让家长了解新老师们的优势与亮点,给第一印象加分。同时,也开启家校合作的大门。(2)分享校园生活,在班级群分类建立了相册,每天上传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照片,让家长在线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现,拉近家校关系。(3)成立家委会,让一部分家长先深度参与学校活动,榜样示范,带着全体家长都动起来。(4)组织亲子活动,国庆假期,与家委会合作,策划组织了一次80多人的大型亲子玩伴团活动,鼓励任课老师一起参与,在活动中增进师生、亲子和家校关系。(5)提供专业咨询,on call 24小时,是笔者对每一个家长的承诺。只要家长有教育困惑,随时可以与笔者联系,提供专业耐心的指导。同时,也听取家长的建议与建议。(6)跟踪反馈,笔者从来不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就找家长。一般都会在发现学生有不良的苗头时,便加强关注,跟踪观察,适时引导,在形成案例与初步策略后,再与家长联系,和学生一起,核对家校表现,共议改进策略,再合力去帮助学生,给他改变和成长的方法与空间。在进行以上尝试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有着专业自信,也对家校合作有着信心。正是这样,家校之间的信赖感也一点点建立起来。不管是日常家校沟通,还是家长会、假期活动,家长都能全力支持并有参与感。很多时候,笔者会感觉到,家长已经成为班级的一份子。信赖打开了合作之门。
(2)提升家校合作的教育性
家校合作不仅仅是我以上提到的沟通,那只是一个基础与铺垫。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促成关家校的融洽,而是为了教育,是为了合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家校合作要体现它的“教育性”,需要融入教育观。我校正在这行这方面的尝试,如“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探讨会”、“爸爸课堂”、“家长进行堂”,还有各级“家委会”的成立等等,这些措施都是在化一般意义上的“家校联系”为真正实践中的“家校合作”。家长资源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家长力量对学校治理的推进,家校合作正在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一点点体现该有的教育性。
(3)推动家校合作的常态化
家校合作,不应该是一部分种子家长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合作,也不应该是点状的合作,更不是偶发的合作。家校合作,同样需要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去常态化推进。当然,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当教师这个家校合作的“第一推动力”,把家校合作作为一种信念、一种理念,在日常的每一天、一件事中一以贯之,相信,家校合作的春天会百花盛开。顾惠芬校长曾在会议引导我们,凡是,首先要有一,从一到二,从二到多,最后才能实现常态化。作为一线教师,推动家校合作的常态化,可以从我们这个“一”开始。
新时期,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在呼吁高品质、真价值的家校合作,协同育人中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