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面面观:为什么年轻人不肯结婚

高考后,一些家长“不装了”,加入民政局门前排队离婚队伍的长龙。这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活脱脱就是当代婚恋观的大型翻车现场。婚姻殿堂的祛魅与个体生活的自在,构成了当下最引人深思的景观。“年轻人为何不肯结婚”?这问题背后,正是一场亲密关系理念的静默革命。

曾几何时,婚姻被视作人生理所当然的驿站,是“搭伙过日子”的必然归宿。赵本山那句“凑合过呗,还能离咋的”的台词,道尽了几代人对亲密关系的朴素理解。彼时,婚姻本身即是目的,无需追问理由,如同水流归海,是生命无可规避的轨迹。

如今时代却发生剧烈翻转:年轻人选择独立生活,不再需要婚姻作为必需依靠。当一个人可以坦荡宣告“我自己赚钱自己花,自己照顾自己”,婚姻便从生存的必需蜕变为一种有条件的“选择”。倘若没有足够充分且令人信服的理由,年轻人便不会轻易投身婚姻契约——这恰如斯滕伯格爱情三元素模型所揭示的深刻变化:我们不再满足于契约的单一维系,开始寻求亲密关系中更精微的体验。

斯滕伯格三元素中,那令人心旌摇曳的“激情”固然美好如初,但现实却如那句苦涩的调侃:“已婚男人只有在老婆翻看自己手机时才心跳加速”。这便戳破了偶像剧的幻梦:激情如花火般绚烂,却难以持久照亮婚姻生活的漫漫长夜。于是,激情退潮之后,关系的维系便更为依赖“承诺”与“亲密”的支撑。

老一辈人婚姻里,承诺往往附着于法律、道德甚至家族利益的坚实契约之上。在生存条件艰苦的时代里,婚姻是两个人合作共生的堡垒,为物质保障、传宗接代等生存目标服务。然而今非昔比,经济独立、社会包容使年轻人不再仰赖婚姻以求生存,契约的约束力自然随之松动。旧日契约式婚姻如厚重沉船,在当代个体化浪潮中却渐渐褪色了。

当激情易逝,契约松动,亲密关系中“亲密”这一维度便成为真正珍贵的压舱石。亲密,意味着两颗心能真实分享彼此生命的纹理。你们能分享的越多,代表你们越亲密。分享成为衡量亲密最核心的标尺。

可悲的是,许多传统婚姻在岁月消磨中,亲密之泉逐渐干涸。两人虽共处一室,心却如隔重山,分享的意愿与深度日益枯竭。于是,当年轻人目睹身边婚姻中亲密感的流失,便对婚姻形式产生本能警惕:当分享的意愿枯萎,亲密便如凋零之花,徒留形式之壳,成为灵魂的荒凉舞台。婚姻的真相不再被粉饰,而是赤裸裸地暴露在时代的审视之下。

婚姻形式的疏离,非但不是亲密关系的衰落,反而成为其品质提升的某种先声。当年轻人冷静拒绝为形式而形式,他们是在以沉默追问:我们究竟渴望在关系中分享什么?是灵魂深处的回响,还是生活表面的浮沫?他们追求的是能“分享”灵魂深处声响的共鸣,而非仅被契约所捆绑的空壳。

年轻人对婚姻形式的“不合作”,恰是亲密关系理念在时代激流中的一次内在革命。当“凑合过呗”的旧船票登不上新客船,对高质量亲密分享的执着追求,正重新定义着“在一起”的深刻内涵。

婚姻形式因之褪色,但亲密关系却在另一重维度上被赋予了更深沉的光辉——亲密关系正经历一场静默革命,其核心已从契约的捆绑升华为分享的深度;当年轻人推开传统婚姻的门,他们是在用拒绝的姿态,为真正亲密关系的重建悄然铺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