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戴德:一位美国咨商心理学硕士,法学硕士,以“所谓人际高手,就是让人舒服”为主线,帮你成就更好的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90%的人际关系问题,都是心理边界不清导致的。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认识你的心理边界。而什么是心理边界呢?乔治说:所谓心理边界,就是人际关系问题的分割点。知深浅,懂进退,懂得边界的存在,如此,没有什么人际关系是搞不定的。反之,心理边界模糊不清就成为人际关系问题的元凶。
心理边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真实存在。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心理边界能够帮助我们划分清自己与他人的责任。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心理边界允许的范围中实行,正确的区分“我们的”与“他人的”,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处理了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大部分人为了追求舒服,都会刻意保持与他人的距离,这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现象,事例证明:与他人相距太近,我们会认为不舒服,而太远,我们又觉得不够友善。在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之间,不设任何防线,这也是人际关系问题的元凶。防线是肯定需要并且需要早日建立的,因为这即是对心理边界的尊重,又是对自己与他人的尊重。
心理边界清晰的人可想而知: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会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沉重,紧张。建立防线,尊重边界,从而获得健康的人际关系,就变得相辅相成。
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自我的边界,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小世界,达到你的事情归你,我的事情归我。当然这并不是一种自私,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秩序,自我边界的建立可以让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家庭中,正确处理教育问题后,把边界的建立交到每一个孩子自己的手中,是理所当然的。这不仅仅是对于孩子童年回忆的一种尊重,还是在“情感账户”里面存款的一种手段。要知道:情感账户余额越大,心理边界也就越清晰,这对于孩子们以后的人际交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处理问题的正确与否,最起码他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玩耍,学习,快乐的成长,要知道他们还只是孩子。
在生活中,“越界”行为越来越常见,但是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想到,为什么会出现“杠精”“妈宝”“圣母”等一系列的控制狂。他们总是想无时无刻的去操控其他人的生活,用自己习以为然的手段,以至于慢慢的形成“讨好型人格”。这就是对于边界的不尊重,或者说是无视心理边界,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成为大众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
带有控制性的名词一旦形成,大多数人会越来越关注边界问题,把“知深浅,懂进退”融入到日常生活以及在职场中运行。成功人士早有意识:依赖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本准则。而商业职场中人际关系的处理,主要依靠的就是“边界意识”。像前文所说: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一个人的职场高度。
乔治特意强调了边界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边界呢?为了回答清楚此问题,他将心理边界的运行范围划分为了两个不同的群体。
在家庭关系中,如果有家庭成员缺乏必要的边界意识,就会引起“我想这样让你做”的错误形态,接下来他们会侵入另一个人的空间,并且认为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应当。这样被入侵的人就会做出自我保护的行为,于是当入侵者没有达到他们所预期的标准,两个阵营下的矛盾就于此展开。这种情况下的家庭氛围就是不健康的,个体没有做出对另一个个体的尊重,没有划清界限,家庭关系中也就谈不上差异性的存在。
在朋友关系中,如果有人缺乏边界意识,常常会把自己的事情移交到其他人手上,主动邀请朋友跨入自己的边界中。短暂的时间里,两个人有可能会互利双赢,但是一旦因为不起眼的小事发生什么冲突,那么后果就是不堪设想的。
可想而知,边界意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需要边界,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事情,他们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工作中,更是需要边界,老话说得好:“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做”。任何人都无法设想事情的发展情况,在双方当事人都十分熟悉后,总会有一方过分热心、过分干涉、过分卷入另一方的生活。后果来临前,为什么不设定好双方的界限呢?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若没有合理的边界意识,导致事情的发展所有人都无法想象。人际高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正确把握了界限感,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都应该有一定的界限。因为他们清楚,没有界限感的人,必定会令人唯恐不及。
“外表好不好看,绝对不是人生的决胜点;讨不讨人喜欢,才是能否玩转社交的关键”。
所谓的人际高手,心里总是装着别人,也是我们最想结交的人。边界意识强的人总是给彼此保留空间,如此试想:橡树和雪松虽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但是它们的生活又怎么会不舒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