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当时我在学习P.E.T.(父母效能训练)的时候,同学都笑称说以后孩子都是P二代了,按这个说法,小上就是妥妥的P二代,从他一出生我开始系统的学习父母亲子沟通课程。
纵观这么多年的学习,我发现其中最最重要的是开始正视自己的情绪,也开始去觉察他人的情绪。
在养育小上的过程中,和养育老大最大的不同是,我非常关注小上的感受,同时也教他去识别人的感受,从他刚会说话看物开始,我家里的墙壁上就贴了正面管教36张情绪卡片,并经常跟他指认哪一种表情背后是什么样的心情。
事实证明,小上在觉察情绪和表达情绪方面非常成熟。
我记得那一次晚上他动来动去,被他爸爸骂哭了,他在那里抽泣,我过去哄他拍他的背,他回过头跟我说:“妈妈,你不用管我,我自己慢慢会平静的。”
有一次要分享给同学,绘本要写推荐理由,他说:“这本书很好看,这里面有解决生气的办法。”
这样的话,你很难想象,是一个4岁多的孩子说出来。
我也特别注重对待小上的情绪平和,我记得有一天因为某一件事情我心事重重坐在哪里,小上一进来就问我:“妈妈你是怎么了”我马上意识到我需要跟他解释,我当时问他:“你是怎么知道这么快知道妈妈情绪不对劲的?”
他说:“我今天进来的时候,你没有对我笑啊。”
那一刻,我才发觉对待小上,我几乎每一天都是笑着的跟他说话的。
当一个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很重要,也知道去观察和觉察他人的情绪,这才是良好沟通的开始。
在我们的生活中,原本是想好好沟通的,可是说着说着就开始计较他的语气怎么那么尖锐,他对我怎么不尊重,他不看重我,他看不起我,原来我是这么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越想越糟,心情格外的难过。
但我们难过的时候,不会去袒露自己的难过,担心更没面子,而是将难过掩盖起来,就开始去指责他不尊重人,他不懂得体贴,或者延伸到这个人品就不行。
结果原本好端端的沟通,变成了互相攻击和指责的大会。
就更《围城》里面的孙柔佳和方鸿渐一样,他们两个人都下定决心要好好沟通之后好好过日子,可是就因为一个吃的粽子尖儿,一个吃粽子心儿,开始揭成芝麻旧谷子的烂事,最后生气地摔门而去。
生活中太多这样的案例,说着说着焦点就没有在解决问题上,而在对方是否照顾自己的情绪上。结果明明想解决问题,可是因为彼此沟通不顺畅,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所以在沟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将对方看作是朋友还是还是敌人。
如果是敌人,每当对方说一句话,就开始揣测对方的心思,是否针对自己是否在故意找茬,于是就开始抵抗和反攻击。
如果是朋友,并不代表大家一团和气,也可以说话不客气,但彼此都清楚,大家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想办法,如果说出来的方案不接受也没关系,继续沟通就好了。
所以将沟通对方看作是朋友而不是敌人,最大的区别在于,精力是放在解决事情上,而不是放在两个人的对抗上。
稻盛和夫心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则: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在沟通中消耗在对方是否尊重我?对方是否照顾了我的自尊心?对方说话的方式是否让我自己喜欢,是否招惹我的不愉快,所有这一切都是感性的恼。
关于沟通有一段非常浅显而重要的书。《非暴力沟通》,里面有4个步骤,说出了在沟通时真实的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需求,期望对方即给出帮助:
观察(陈述事实)——首先要客观的看待事情本身,用客观的语言陈述所看到、了解的全部事实!
感受(诉说感受)——接着倾诉当时真实的感受、情感状态,并尽量说出导致情感变化的底层原因!
需要(表达诉求)——然后表达需要获得什么样的结果!
请求(请求帮助)——最后给出要获得的这个结果,需要对方具体执行那件事。
在整个过程中,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感受,坦诚的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内心的需求,才是让我们的事情往前一步,再往前一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