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当我手捧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这本书时,我就被小说里的人物所感动。小说中凤凰古城的美,城里的青石板路,那只汪汪叫的大黄狗,还有那个叫翠翠的女孩让我久久难忘。
我一直在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集灵秀与唯美于一体,最令人神往的就是纯净秀美的湘西山水和真挚的人际关系。
那部小说中茶峒的风景自不必说,看完这部小说当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此生一定要去一次湘西,去看一眼沈老笔下的边城。
《边城》里那蓝天白云,碧绿的清澈的江水,通灵啼叫的黄鹂鸟儿,还有那只大黄狗,以及书里那些纯朴而善良的人,和那段想要却得不到的爱情曾让我神往却又觉得悲伤,我想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去探寻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让沈从文写出这样一部小说的?
当我今年真的圆梦去了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古城后我才知道,原来他笔下的美景这里真的有,而且更加的真实。那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纯朴得人际关系让我感慨颇深。
当我清晨走在那条窄窄的小道上,听着江水潺潺流淌,看着江两岸的妇女洗着衣服,贩卖着花环,我是真的悟了,《边城》就是这里,这里成就了名作《边城》,也只有这样稀有的景观,充满历史韵味和人文情怀的地方才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
是啊,《边城》有它的原形和背后的环境,那么这本我现在阅读的《文学履途》也一样有,甚至这是一本专门探寻文学起源地的书。
当我拿着这本《文学履途》静静品味时,我才知道,原来不只是沈老的作品有背后的环境和故事,这个世界上很多的名作背后都有他的故事,而且正是这些藏于背后的作者经历,才让我们更加对作品本身解读的更深刻。就如我如果不去凤凰,不去湘西,也许我永远不会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美丽的风景,还有那么原生态的地方。
《文学履途》这本书起源于纽约时代周刊的一个专栏,这个专栏每一期邀请一个专栏作者去已故作家的名作诞生地去寻根问源,致力于找到名著与作家背后的故事,探索文学作品诞生的背后,作者的经历和环境对作品的重要关系。
在书的38篇文章中,这些专栏作者们几乎走遍了美国,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些著名作品的诞生地。这些时代周刊的专栏作者用旅行的方式去探索,用自己的真实感受,去找寻名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他们通过这种寻找文学起源地的旅行,引导我们走进世界已故文学巨匠曾经生活、游历的地方,带我们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一些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家的真实生活和场景,去体味他们当时创作时的灵感来源。
这是一场文学与文学碰撞的旅行,是不同时代文学家的一次思想交流,它为我们展现文学的奇妙,找寻到了那些玄妙的缘分,更为我们呈现一段不一样的旅行经历。
世界上的著名作家很多,然而有那么一些作家即便离我们很远但他的作品却能拉进读者与他的距离。而纳博科夫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当我读着这本《文学履途》,重走纳博科夫曾经走过的很多地方,沿着书中的地图上《洛丽塔》的旅行路线,探寻马克吐温在夏威夷的奇遇,攀登那座曾经鼓舞了凯鲁亚克的山峰...你会发现,文学并不高高在上,文学家也并不神秘莫测,他们如同你我。
和其他旅游一样,夏威夷也徘徊在幸福与无聊之间。夏威夷的浪漫曾让我们神往,夏威夷的故事也有很多。
戴维*洛奇曾在他的讽刺小说(Paradise News) 中描写过这样的窘境,想象一队挂着腰包的游客在海滩上来回走着,好像到天堂朝圣的人一般,看上去很开心,但是内心却想着: “好吧,这儿真不错,不过这就只有这些吗?就这样了?”
不,夏威夷绝对有他的魅力,就如同人类也有他的多面性。夏威夷那炽热的阳光下潜藏着一段动荡的历史,一个蕴含了悲伤与美丽的维度。夏威夷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东西那就是:它拥有一个复杂的灵魂。
许多著名作家都写过夏威夷,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和赫尔曼梅尔维尔都曾在游览夏威夷后写过关于这里的故事,但他们写下的一些关于夏威夷的文字基本都是虚构,或者运用了深刻的隐喻,夏威夷的灵魂他们并没有感受到。
而詹姆斯•米切纳则是一个另类,他写得夏威夷太过详尽,就像一个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对夏威夷的完美复述。是的,他的确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在他1959年出版的小说《夏威夷史诗》中,他几乎把整座岛都写完了,从火山写到传教士,这是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最深沉的爱意,他写出了夏威夷的灵魂。
也正是这样的深爱成就了这样一部史诗巨作,也因为夏威夷那复杂的灵魂让这位作家扎根于此,他们互相成就了彼此,在文学的海洋里,在夏威夷的小岛上,灵魂相融,心意相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是真正的交融,这样的交融才能写出打动万千读者的好书。
活在这世上,你需要能够,做三件事:爱那些终将逝去的事物;用尽一生全力守护;并在最后的时刻来临时放它走,任它走。
在一片月桂树、杨梅树掩映之下,有一座白色的灰泥墙房子,门前花团锦簇,铁丝围栏和牛圈还保持着原样,只是那些曾经M.F.K费雪养的牛群不见了,同样消失的还有那个警告路人远离牧场的牌子,这里被费雪称之为她的“终老居”。
身为一名作家,费雪以充满感性和极具个性的文字定义了一种新的文体,在她诞生的100年后,她的那个避世之所“终老居”成为她留给人们的唯一念想。
费雪的这个房子,她的助理曾说,“当你走进她的房间,能感觉到整个人都活了”,费雪就是这么一个热爱生活的女人,即便她曾离婚两次,但她的生活观,以及书中她对爱情与饥饿得解读至今依然影响着很多读者。
在她身体不行时她依然写作,且从不拒绝别人,她喜欢和人聊天,哪怕在最后的日子,她依然慷慨的分享她的精神世界。费雪曾在遗物中留言:“唯一能留在世上的东西,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我所留下的,会融入空气,化为烟雾,散为水汽,落在某样东西上,也许他们会微微闪现光芒。”
这就是费雪,那个世界上最好的女人,这所她喜欢的“终老居”带给她的是她最好的期待。她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是这里成就了她,也是她让这里变成人们都想要去的地方,这种层面的交流与共存才是一部好作品诞生的基础。
当我们阅读《文学履途》这本书,作为一个真正的旅行者,不再只是走马观花时,无论是M.F.K.费雪的“终老居”,还是达希尔哈米特的黑色旧金山,亦或者雷切尔•卡森的布斯贝港,这些作家的故事都让我们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那些不对外开放的故居亦或者他们生前偏爱的餐馆,当我们追随伟大文学家的生活轨迹,即使是异国他乡,也会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我们的可以想象到,当卡森坐在桌前写作,可以从窗口看到鲸的景象,房子北边的那片松林是被她命名的“失落森林”,站在那里,我们也许会明白,为何年复一年,卡森都不愿意离开这片充满美景,生生不息的地方?因为这样的美景才是最适合她的地方,也是为她提供写作灵感的地方。
我也终于明白,原来所有的文学创作从来不是天马行空,都有的背后的故事,即便是虚构的童话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童话书就是一位教师讲给自己女儿听的故事。这本《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如此受欢迎,但最初它是自费出版,且书中里那些光怪陆离的景象全部来自牛津这所古老的大学。
读完本书,我们会发现,作家笔下小到一棵草,一座房子,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甚至一个宇宙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和所见所闻,而作家的生活方式与环境直接影响到其作品质量的好坏。会生活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那么其作品定然能感染到读者,而活的孤独与忧郁的人作品自然有着浓浓的孤独。
就如张爱玲她的一生,从不幸的童年到后来凄惨的晚年,她被家庭伤害,被爱情伤害,最后为情所困,因此她的作品读起来让人觉得凄凉,又觉得她太过冷情,然而这未尝不是成就她的一种方式,如果她很幸福,也许她不一定写出《倾城之恋》这样的佳作。
读这本书我们会找到所有文学书的共通点,那就是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作品的直接影响,如果你也想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如果你也想找到灵感和感悟,那么这本书就是一个选择,但悲哀的是很多好作品都是作者死后很多年才风靡全球,愿每一本书都有绽放风华的时候,一切都是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