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让无数中国人念起都有千万思绪的节日,却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了无尽的回忆。
老人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月初八开始,年味就渐渐变浓起来,置办年货,走亲访友,张灯结彩......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是没见过农村过年的热闹景象的,有关过年的习俗和活动只有在长辈的讲述中才窥见一斑。
新年前几周就开始准备和面蒸馒头和枣花,把面揉成鱼的形状,寓意年年有余;揉成花的形状,上面镶嵌上红枣,取个红红火火的兆头,给小孩子掐一小块面团,随意他们发挥,捏成各种稀奇古怪的造型,孩子们之间还要相互比试比试,看看谁的更厉害。收获的绿豆磨成粉,放点葱花放点调味料,放上面粉,热锅烧油,炸绿豆丸子。赶集去猪肉铺买块新鲜的猪头肉,买点猪下水,再买些海带,回来把猪头肉焯水,和海带一起炖。再杀只鸡,裹一层面糊,先炸后炖......
等到除夕的年夜饭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候,把提前就开始准备的枣花,年糕,糖包子,绿豆丸子,猪头肉,海带,糊涂鸡......都端上了桌,孩子们守在灶台门口眼巴巴等着压轴菜——水饺的登场,有了水饺才称得上真正的年夜饭,长辈在包水饺的时候会把硬币或元宝包进去,谁吃到在新年有很好的寓意,为了逗孩子开心,家长们提前挑出来放在每个孩子的盘子里,陆续听到孩子们的欢呼,‘啊我吃到了’一会声音又起‘我也吃到了’,相互逗趣,大人孩子其乐融融。
吃完饭孩子们去院子里放鞭炮,村里的男女老少陆陆续续也都到街道上,鞭炮霹雳乓啷,此起彼伏闪烁的红光照亮了黑夜,爆竹声中夹杂着人们的高喊,热热闹闹,红色才是新年的标志,鞭炮是红色的,家家户户门前的红灯笼,等到了12点又是一个高潮,这叫守岁,意味着新的一年真的来了。不等到天明,便有小辈去各家拜年,在农村有晚辈给长辈磕头的习俗,没等进屋子,先听到了声音“大娘啊,大爷啊,来给你磕头了”,在天井里面就高喊磕头,便请进屋里面,男性请吃酒酿枣,妇孺请吃长果(方言,花生的意思),那时候糖瓜可是好东西,稀罕着呢,一年中只有过年才能见到,或许是谁家的小孩盼了一年的小零食,茶水是不可少的,进来自然请人家喝杯茶水,来拜年的人聚在屋里头,人越聚越多,主人坐在椅子,这时家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这时也会打扮一番,坐在椅子上,摆出一番正经重视的样子;客人有坐在炕头,有坐在凳子,或席地而坐,站在屋里的,站在院子里的,几个人一撮,谈论着各自的话题。孩子们跑来跑去,时不时听到一句,慢点跑别摔倒,摔一跤又何妨呢,半大的孩子,玩心重,跑着跑着绊倒了,起身拍拍身上的土,便又去追赶其他小伙伴的脚步了。小孩子们玩耍也是有“规矩”的,年龄是他们划分“帮派”的首要条件,小的孩子总喜欢的哥哥姐姐们玩,追着人家屁股后面跑,奈何大点的孩子不愿意领着小跟屁虫,快跑几步绕几个弯子就甩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