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养学的角度对待一日三餐,有人形象地概况为:早饭吃得要像贵族,中午吃得要像平民,晚饭吃得要像乞丐。
樊登读书会分享《谷物大脑》这本书时,说到有个医生教给他一种减肥法,说是早上、中午放开了吃,想吃多少吃多少,晚上就只吃蔬菜水果。樊登的这种说法各方争议很大,我不是养生专家,我不是想告诉你要像贵族一下吃得有营养。
更何况,食物如果一定要跟卡路里联系起来,分解成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等等,一一计算。那就像再漂亮俊美的人在X光照射下都是一具骨骼一样,东施西施难分伯仲,这真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
所以,我们今天只谈像贵族一样追求美好情怀的早餐,营养的事就交给营养学家和医生吧。
平日里赶着上班上学,闹钟响后快速地汇入社会洪流,被人群席卷着到达工作地点,随便应付一下肚子,早餐是最被敷衍对待的一餐饭。
难得选了一个不上班不加班的双休日,在二月的某一个周六,太阳似醒非醒地照着大地。我们漫无目地地在武林、湖滨一带闲逛,目光一路掠过新丰小吃、甘其食、沙县小吃、重庆小面、云南米线,最后停留在了古早永乐村。
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是一家开业才三个月的网红豆浆店,只被它青砖黛瓦、古朴自然的装修风格吸引进去。这家有着上下两层的店,装修风格有着美国乡村恬淡雅致的文艺风,这也是近年来追求个性化的餐饮店喜欢选用的复古装修风格。
进门就是点单收银的柜台,我抬眼看墙上推荐的菜牌,旁边是创始人,米其林三星主厨----台湾人黄启云的照片。
米其林三星厨师和米其林三星餐厅可不一样哦,下面先普及一下米其林知识:
1900年,米其林轮胎的创办人出版并每年翻新一本供旅客在旅途中选择餐厅的指南,即《米其林红色宝典》,被“美食家”奉为至宝,被誉为欧洲的美食圣经。米其林是历史悠久的专门评价餐饮行业的法国权威鉴定机构,米其林的评审相当严谨与公正甚至近乎苛刻,以至全世界现今也只有68家米其林三星级餐厅,其星级评鉴分三级:一颗星是“值得”去造访的餐厅,是同类饮食风格中特别优秀的餐厅;两颗星餐厅的厨艺非常高明,是“值得绕远路”去造访的餐厅;三颗星是“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的餐厅,有着令人永志不忘的美味,据说值得打“飞的”专程前去用餐。数着米其林的“星星”吃大餐,在欧洲是一种很高级别的享受,即使是米其林一星,在欧美的餐饮界也已经是很高的荣耀。这些餐厅里的主厨就是我们你常说的米其林三星厨师。
上午10点钟左右,既不是吃早饭也不是吃中饭的正确时间。虽然没有出现排长队的盛况,但是人群在络绎不绝地涌进来。
我们就当是来喝上午茶的,点了堂食后,找了一个背对取餐台的类似长吧台的位置坐下,前面刚好放置着一台老式的特别小的黑白电视机。脚高高地悬着,有时自在地搁在高脚椅的横档上,好像控制了制高点,抢入眼帘的最先是房顶中央垂下来的明信片装饰的灯具。
目光悠哉乐哉地扫过店里的白描素绘,墙上墨字素墙,文字博古通今,既有诗词歌赋,又有心灵鸡汤,还有宣传口号,看似大杂烩,倒也没有违和之感。
古早听说是闽南语“怀念”的意思,店里果然布置的有一种历史的代入感,充满了怀旧的味道。通往二楼的楼梯间,墙面挂着古旧的物件,老打字机、老唱片、老电风扇、老挂钟,颜色都被漆成了岁月沧桑的灰色。
墙面竟还挂有一套旧时渔夫江畔钓鱼的全套行头,想起了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此时,残冬清冷的风正在外面扫过空旷的街面,相比外面的清冷,里面温暖如春的环境是难得的“不须归”的避风港。中央空调只用四根线牵引着垂下来,嗡嗡地释放着热情,一切都现世安稳。
点了火腿血糯米饭团、豆浆小油条、土鸡蛋花生汤、酥饼,店里的霸王大油条做的像法式面包棍,特大号的那种,怕吃不完就没点。
我们点的原味豆浆,据说是用黄豆经过12个小时深泉水泡发,手工研磨过滤而成,点缀以红豆、绿豆和葡萄干,喝起来豆香浓郁,口感顺滑。那个酥饼,明显就感觉起酥油放得太多,手一碰就碎成渣渣,让我不免自大狂地以为自己有碎石成齑的魔力。
饭团一份有两段,虽有些油腻,味道还是不错的,也很耐饥。土鸡蛋花生汤的样子特别像小时候妈妈做的手艺,一端上来就感觉像熟物般亲切。味道不是很甜的,花生像碎白玉一样浮现在蛋花中。至于是不是真土鸡蛋,恐怕没有亲眼所见,是任神仙也吃不出来的。相比之下,只有女孩子食指长短、两指粗细的小油条,长得像小麻花,味道就显得不过尔尔。
古早永乐村的早餐,价格上并不亲民,2人份的早餐,不打折的话要80-100元左右,当然你可以通过大众点评买单,或者扫二维码加关注获得5到8折不等的优惠。味道各有品评,但环境还是令人愉悦的。比起采用引人食欲的红黄色装修风格的传统快餐店,不是胜在味道,而是胜在调性。
豆浆、油条、烧饼、饭团,点的都是以油腻见长的中式家常早餐,木质的桌椅却没有油垢的痕迹,清爽整洁。阳光穿过落地玻璃窗透射进来,静静地打在桌面古朴的餐具上,桌椅的阴影铺陈在地面上,安逸,淡定,与世无争。
店里人虽多,食客们却都懒于说话的样子,有人自顾自地滑手机,有些慢条斯理地往嘴巴里边送食物,边把目光一直延伸到窗外似要去寻找西湖。
店里配备了一次性手套,这个暖心的服务小细节打动了我。戴上手套咬油条,拿饭团,啃烧饼什么,再也不用担心吃得狼狈不堪,一下子从容了许多。
此时此地,尽可以像个贵族一样,食不语,啖无声,细嚼慢咽,最后用雪白的餐巾(纸)擦擦嘴,离席。
岁月静好的片刻,适合怀念父母曾为你做早餐的家常情怀,适合怀念岁月悠悠的旧时光,“……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所有不文艺无情怀的事,吃饱了再去面对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