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学生被各种媒体、网络上的内容吸引的眼花缭乱,从而忘了自己到底想通过这些内容获得什么,提高什么,甚至跟随个别人的意念来辨别美丑与好坏,这很令人担忧。
有时候教学之余,学生会跟我说“老师,我们听听流行歌曲吧”,本来这也很正常,社会在发展,他们渴望汲取新的东西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给他们欣赏一些艺术家的音乐时,他们往往不太喜欢。人家更喜欢那些“小仙女”、“小鲜肉”的音乐。针对这种情况,我也确实思考过要怎样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喜欢潮流的同时,也能欣赏得了经典的东西。
本周我们学习了一首歌曲《Do re mi》,这既是一首经典的歌曲,又是锻炼学生复习音符、熟记音符的歌曲,所以我好好设计了一下:我们先看了教材上的一段视频,一下就把孩子们的情绪调动了起来,然后我们学习了歌曲,因为这首歌第二段是英文,所以在学习第二段歌词时我都先挑1—2名学生来秀一段英语,带着大家学习歌词。孩子们都急于在我面前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所以积极性非常高,学会读之后再由我带大家唱第二段歌词,这时我发现很多学生眼睛里有吃惊的情绪,他们肯定在想“音乐老师也会英语?”我也暗暗得意一把,这可是我跟着音乐练了很多遍的结果啊。就这样,在我们相互的“竞争”中,歌曲顺利学完,并且大家很喜欢。然后我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看了以歌曲《Do re mi》为主题曲的电影《音乐之声》的片段,让他们了解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认识了冯·特拉普上校的七个可爱的孩子,同时,我们还欣赏了这部电影里的另外两首世界名曲《孤独的牧羊人》和《雪绒花》,我跟他们谈这两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并交流对这两首歌曲的看法,虽然他们分析的不太专业,但是能看得出他们对这两首歌曲的喜欢,喜欢,就够了。另外,我们看的电影片段和歌曲都是英文的,我发现他们在看的同时,还会学习他们的英语发音,这算不算意外收获呢?
我相信,这样在兴趣的指引下,他们不知不觉就提升了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审美,他们本周的学习也一定是收获满满。
提高审美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什么是审美,如何提高,提高到什么层次等;它也是很小的一件事,小到一首歌,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最重要是,我们要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和他们“感同身受”,慢慢引导,让他们能够自己亲自体会和感受经典,感受美好,慢慢提高自己的内心境界。不要让“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只成为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