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没收“重度抑郁症”孩子的手机吗?2025-06-25

高考放榜日,午餐时分,我与十几年前的几个学生相聚。手机喜讯不断传来,尤其是政治成绩普遍不错,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这时,手机上一个微信提示不断闪烁。发信的学生显然是刚收到高考成绩短信,激动之下,来不及组织长篇内容,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大致意思是感谢我对她的教育和人生指引。

这位学生曾是重点预警学生,一位患有重度抑郁症而休学,又返校重读高三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学生,许多老师都会感到棘手,生怕稍有不慎便会出点什么事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学生,我没收了她的手机。

我将这件事告诉同桌用餐的学生们,他们无比惊讶,问我现在怎么还敢这么做?难道不怕出问题吗?之所以用“还敢”,是因为他们当年也被我收过手机,那个后来叫“逆袭班”的刺头班级,私藏手机是重灾区,而在坐的孩子几个都被我没收过手机,如今跟我感情却格外好。之所以用“现在”,我想是今非昔比,过去的孩子更多是调皮捣蛋或者不学习,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批评甚至训斥都没关系,孩子不怎么记仇,家长和社会都很支持,现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社会上多了许多不同的声音,让老师变得畏首畏尾。

没收“重度抑郁症”孩子的手机,的确是一个令人发怵的抉择,尤其是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说不怕,那是假话。记得那是一个晚自习,学生们都在安静地复习,我便在讲台上备课。习惯性地巡视时,我发现小A正全神贯注地玩着手机,完全没有注意到我站在一旁。几分钟后,我伸出手,示意她把手机交给我。她没有纠结,也没有反抗,顺从地交出了手机。

她能如此配合,得益于我平时与她建立的良好关系。一方面,我作为科任老师的非班主任,在所教学生众多的情况下,给予了她更多的关注,偶尔还跟她开几句玩笑。另一方面,在政治教学上,我并没有因为她是“重度抑郁症”患者而降低要求,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默写过关,我都一视同仁。我深知,高中生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业压力。更何况,这是一位曾因抑郁休学的文科重点班学生,返校后她一定渴望重回巅峰,但落下的太多,往往事与愿违。我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帮助她提升学习能力,她能感受到我的用心。

餐桌上的学生又问我,即使顺利收了她的手机,难道不怕她回去情绪崩溃,家长将原因归咎于你吗?

说实话,我当然会提心吊胆。所以,没收手机并非教育的终结,恰恰是教育的开始。

首先,收手机时要低调,避免公开批评,给学生留足面子。接着,下课后立即进行沟通,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给予孩子表达和解释的机会,让她感受到平等;给予回应和引导,帮助她辨别是非;与孩子约定接下来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契约。例如,有的孩子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取回手机,有的孩子希望老师保密,不要告知班主任和家长……这些要求经过评估后,都可以考虑答应。最后,我还会告诉学生,手机只是工具,我将手机锁在办公室,她任何时候需要使用都可以来找我。这样,孩子可以通过积极的转变来拿回手机,让她觉得有努力的方向。同时,明确告知可以使用手机,避免把事情做得太绝,以防孩子放弃,另寻他法。要知道,很多时候,武断地没收了手机后不闻不问,直接说高考后再还,或者交给班主任,学生只感觉到了惩罚而没有感受到教育,这样只会激化矛盾,对老师产生恨意,甚至导致孩子破罐破摔,另想办法弄一部手机来玩。

当时距离高考还有70多天,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是否会反复,能否坚持下来,谁也无法预料。我说,如果哪一天,你在父母面前哭一哭是不是就又要回去了。小A说:“老师,你说的有道理,我就是个意志不坚定的人,我的父母也管不住我。现在手机被您收了很好,我回去告诉家长,让他们给您确认,就放在您这里。”她清楚自己的弱点,知道最后两个月若不破釜沉舟,很可能功亏一篑。果然,她的父亲给我打来电话,表示赞同我的做法,并恳请我保管手机直到高考结束。

第二天,我大力表扬了她这种下定决心的勇气。我愿意继续帮她保管手机,也没有告诉其他人。后来,她偶尔会来我这里使用手机。我信守承诺,从不设限,也不过问她使用手机的内容,给予她充分的自由。到了周末,看到其他同学自由地玩着手机,她也有过想要拿回手机的想法,这时,我没有着急否定,而是再次询问她是否真的想拿回去,拿回去会怎么样?我们现在坚持了多久,还有多久要坚持?她最终还是会选择不拿回去。就这样,她坚持到了高考。在毕业典礼开始前,我将手机悄悄还给她,问她是否恨过我没收她的手机。她说:“从来没有。”

再看她发来的微信,已经超过30条:“宋老师,我政治考了84分,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政治一直是我的薄弱科目之一。感恩您在这一年里提供的优质教学和人生指引。带着重度抑郁症读高三,实在是跌跌撞撞,但是您的坚持和优秀感召着我继续坚持下去。在我跌入谷底时,多亏您扶我一把,收了我的手机,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收手机之前,我总分经常只有300多分,被收手机的70天里,我逆袭了100多分,高考考了513分!您问过我,是否恨您收我的手机,我的回答依旧是,我不恨您,我知道谁真正地在帮我。我更要感谢您,也感谢我自己,我们共同的努力为我带来了高中有史以来最好的政治成绩,我无比坚信您是最好的老师,永远感恩!”

这算不算个例呢?当然算,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但这里有没有普遍的方法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持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尊重孩子的需求、保持沟通畅通……教育情境无论如何变化,保持教育初心,始终抱着真诚育人的目的,摸索科学的教育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中,就一定能看到教育的效果。

如果有人问我,你还敢没收“重度抑郁症”孩子的手机吗?我想,我还是敢的,这是作为师者的教育尊严和教育自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