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三篇“ 子路篇 ”,本章主要充分体现了孔子在人格问题上追求完美的对等关系定义。

在上文品读了“言必信,行必果”,文中提到子贡前来问孔子,怎样才算得上是“士”。

“士”是当时那个时代贵族中最低等的身份,而后来“士”又被用来形容有学问的人。

“士”本来只是一个头衔,但在孔子看来,成为“士”,人格这方面也是有要求的,并不是当了这个官,就真称得上是“士”。

子贡连续问了几次成为“士”的具备条件。

孔子回答了几个等次,首先是要有羞耻之心,懂得约束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出使外国能不辜负君主。

其次是在乡里乡村能得到长辈兄弟和同乡们的赞许。

再次是说话必定有信用,做事必定有结果,虽然这种行为是固执己见不管是非的小人,但也算得上是次一等的士了。

孔子这些话,明显就是针对子贡的个人情况来回答的,子贡不仅是一个外交家,更是一个商人,是一个做生意的品行,性格也比较傲慢。

所以孔子跟他说的这些话,也是为了提醒子贡。

继续下章,孔子谈交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支付 ¥1.99 继续阅读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