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和女儿讨论(说是讨论,可能更像是灌输吧!)引申阅读时,突然想到了“井底之蛙”的念头。
人类的知识比作一个圆的话,随着知识的逐步积累,这个圆终是会越来越大,而这个圆外面所接触的未知领域也随之越来越大。“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应该就是描述这样的情形吧。
既然有未知之于已知,则我们的发展驱动将致力于将已知的范围不断地扩展,以窥探更广阔的未知世界。
在这样的过程中,假使扩充的更立体的形象,则更像是井内不断向境外的立体爬升,积累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一如从宽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我们对外界未知世界的认识。
井壁:
构建认知体系的基础性知识理论架构,类似物理的物质,分子、原子、量子、夸克等逐步细微化的体系。随着更细微体系的知识体系构建,让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更细、更基础性。
又类似于行走、行车、汽车、飞机、航天等交通体系,拓宽我们对世界距离的理性认知。
更贴合的也将类似于“猫”上网和当下的4G网络,即将到来的5G网络一般,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井壁有时候是随外界基础理论体系和发展而存在不断改变的机会和可能。而我们真正自己掌握的或者说努力提升的则更多的是井水的深度。
深度即改变了我们离未知世界的距离,决定我们探究到未知的广度。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让现有理论架构下的知识得到进步的积累和活性。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新的理论架构的获得和认知的学习。例如“地平说”与“地圆说”的理论更替,两方面的持续学习已是足以让我们终身为之不断追逐的了。
因此说,古语的井底之蛙只是透过井口观天,天之大只是井口大而已。这样的认知是不全面的,以偏概全的,井口之外的世界远不是井口能窥视得到的。
显然,这样的井底之蛙是不可取的,不是我们应该停留的,不应向往的。
但是在我们现有的理论知识经验的认知下,未知世界是否就是如我们所想所认知的呢?我们现在的知识体系经验,是无法让我们描述出完整的未知的,这不是井底之蛙眼中的天空类似的情景吗?当下的我们未必不能是一只井底之蛙。井底之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而且不知积累井水而努力让自己不断提高,向外界的未知不断进发的目标和决心。
现在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井底”的怪圈,即在井底而不自知。这样的怪圈往往取决于我们的参照对标的选择。参照物对标往往只是选择自身周围的熟悉人群,而不是基于行业或是同龄层的所有群体中去选择对标参照,而参照选择不完善的话,我们往往会满足于现今取得的成绩,而缺乏再进一步的动力。这不就是一只井底之蛙吗?!
那些恰当选择参照目标的人来说,可以让自己永远持续进步的动力,让自己持续学习,提升知识的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完善,让自身具备面对未知的勇气和准备,这不是觉得自身有不足而需要努力提升的自知吗?
因而,是井底之蛙并无不妥,或者说无论是否愿意,面对客观存在的未知,我们都是井底之蛙的局势,而真正正确的认识到井底之蛙的角色和局势,是让我们可以内在激发我们不断学习和保持努力的谦逊之姿去面对,去迎接这样的挑战。
是井底之蛙但我之井口的天空不是天空的全貌,但为了能窥到更加广阔的天空和美景,保持谦逊而不断进取,真正积累不断提升。
姑且不断那些那些圣人先贤,即使能以大智慧认知世界,但依然保有大毅力而不断学习进取“学而时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