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了解了下设计模式,收获良多,在此记录下~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要去了解设计模式。我认为设计模式是代码层面的一种规范,更是思想上的一种体现。虽然使用or不使用设计模式都能完成一个项目暂定的功能,但是作为程序员我们应该站在时间轴上去看待问题,思考如何应对以后的变化(外包程序当我没说...),而设计模式描述了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发生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这样我们就能一次又一次的使用该方案而不必做重复的工作,无疑设计模式能使代码有着更好的健壮性与复用性,同时也能减少我们的加班频率,再也不用为熬夜、掉头发担忧了...
在了解具体的设计模式之前,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回想下我们是如何解决日常问题的,毕竟程序就是驱动生活的。从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分解和抽象。分解就是把大问题细化到每个一小步骤,然后去解决每一个小步骤最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即分而治之。好比现在我买了一个西瓜和一堆香蕉,但是冰的更好吃,于是我便分别创建了西瓜和香蕉类,添加了加冰的方法。
到此已经大功告成,我吃上了冰爽的西瓜和香蕉...可是后来妈妈又买回来了梨子,猕猴桃又要冰起来该怎么半呢?虽然可以继续扩展类增加方法,在main中进行修改,但如果爸爸又买了苹果、荔枝等等呢?一直修改下去那就太麻烦了把...因此我们可以用通过抽象的办法来解决,毕竟都是水果。我们就可以创建一个水果类通过多态来完成
当我们需要西瓜时候就new个西瓜,需要香蕉的时候就new个香蕉,通过多态使之有正确的行为。可能有小伙伴会觉得受到了欺骗,每次new的时候仍然要修改后面的类嘛,没错,但别着急,这也可以通过设计模式中的一种来解决,这个问题将在后面得到解决...
到此可能已经有点懵懂,设计模式具体体现在对现实世界如何更好的建模而非底层的细节。在真正开发中需求是随着社会不断变化的,而设计模式就是帮助我们抵御变化,能够不断的对代码复用。试想每一次应对新的需求时都需要去修改源代码,那该有多繁忙,也难怪程序员总是加班呢...
设计模式有很多种,但都是围绕着八大原则展开的:
依赖倒置原则(DIP):即让变化的依赖不变的,让具体的依赖抽象的。
开放封闭原则(OCP):允许扩展,不允许在源代码上进行修改
单一职责原则(SRP):一个类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其变化的原因。
Liskov替换原则(LSP):子类必须能够替换它们的基类。用继承表达类型抽象
接口隔离原则(ISP):不应该强迫客户程序依赖它们不用的方法。接口应该小而全
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非对象继承
封装变化点:使用封装来创建对象间的分界层,让设计者在一边进行修改,而使用者在另一边,互不影响
面向接口编程:声明变量类型不应该是具体的类,而是声明为某个接口。客户端无需知道具体的类型,只需要获取一个接口。
围绕着这些原则,将展开23种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