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只知道上半句:儿孙自有儿孙福,下半句則是:莫为儿孙做马牛。上下两句,引出一个惊醒世人的故事。
相传,若干年前,有一户农家,夫,妇二人,纯属背向苍天,面扑地,地里刨食的农民夫妇。
这家夫妇夫生了八个儿子,常言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何况是八个半大小子,可見,这户农家穷到什么地步,食不裏腹,衣不蔽体,早己是常态。
某日,夫,妇二人从地里劳作后,精疲力尽回到茅草屋中,却见孩子们在那嚎淘大哭,细问得知,孩子们在外面,看到刚出锅的,金灿灿的油条,说长到十来岁,还没吃过,这曰子没法过了,当爹的听了心寒,暗自发誓,无论如何,也得让孩子们吃上油条。
筹备二斤面,但没有油,如何是好,好在,隔壁临家是开油坊的,於是,夜深静时,在墙上凿个洞,人是可以过去,但农夫胆小,从小到大,没偷过乡临的针头线脑,这不逼到这个份上了吗,想了个辙,用一长杆,挑上个油葫芦,通过洞口,送进油坊,再加晃动,实际上是侦察,如油坊无人,农夫可进去,不巧的是,油坊主,夜里加班榨油,忽看见一晃动的葫芦,吓了一跳,随想到,是偷油贼玩的把戏,順手拿起一把钢刀,手起刀落,油葫芦被劈成两半,农夫吓的扭头便跑,便跑便想,在村里没法再待下去了,没脸见人了,这一跑,便是二十年。
二十年,农夫有家不敢回,在外面风餐露宿,有时帮工,有时捡些废品,有时乞讨,那日子过的生不如死,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级变老,干不动了,实在是干不动了,一路乞讨回到村里。
站在自家的旧址前,家已消逝怠尽,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青堂瓦舍,大门大院,家里的人呢?
二十年的光阴,村里人认不出农夫,农夫也认不出村临,老的走了,小的长大了,一切的一切,都变的面目皆非。
路边是一家开小饭店的,看他可怜,便给他倒了碗热水,拿出两个热饽饽,吃着,便聊上了,店主说,我们也是最近才搬过来,只听说这家弟兄八个,是这个县的首富,弟兄八个,个个是孝子,侍俸一个老娘,那叫贴心,听说八兄弟的父亲,不知何故,从家里跑出去,一跑就是二十年,不知去干嘛去了,乞丐听到此处,泪流满面,自觉无脸見妻儿,便在墙上留下一打油诗:二十年前去偷油,钢刀剁断葫芦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后,农夫离开村庄,四处漂泊。
八兄弟中的老大,路过小饭店,看見墙上的打油诗,怎觉的心里翻江倒海,细问饭店店主,回家,如实禀告母亲,母亲老泪枞横,儿啊,还记的你们小时候,想吃油条的事吗?八个儿子霎时如梦初醒,爹爹一跑二十年的迷,就此解开,四下散开,寻找父亲。
多日后,一个阴雨天,在别人的门道里,寻到爹爹,八子痛哭不已,领回家,老夫妻少不了,抱头痛哭。
一个老实,厚道,本份的农夫,为一念之差,付出二十年痛苦不堪的代价,究其因,为儿为女,岂不知,宁笑八十老翁,不笑三岁孩童,孩童身上充满变数。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