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
一边在反”被标签“,一边在给自己”贴标签“。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 反标签:我就是我
“这一看就是女司机”
“这么能吃辣,你是北方人吧”
“90后老阿姨”
……
这种用年龄、地域、性别把人给标签化的说法,很容易让人反感。并不是说”女司机“、”北方人“、”90后“这些词语不好,而是它背后附带的是人们对这个群体的一种简单而粗暴的价值判断,比如”女司机“就是不会开车,90后已经老了……这样的标签化不仅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且还略带点歧视的意味。
因此,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都恨不得撕下所有外界的标签,不用顾忌别人的眼光,就想痛痛快快做自己。
正如张国荣唱的那句,”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 贴标签:我想成为我
想要做自己,并不容易。
因为本来就没有一个现成完好的“自我”存在,不是我们想办法找到它就万事大吉了。
在世界中找到自己身处的位置,至少需要两件东西,一张静态的地图,和一个相对坐标。想搞清楚“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就好像是在翻滚的大海中,努力辨认自己的位置。外面的世界不断变化,还有很多偶然性,我们每天都在接收各种讯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塑造。
做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持续前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寻找和修正自己的参考坐标系,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定位。
· 给自己贴标签,是进入群体,找到定位的快速方式
知足、坦然、与世无争
很多人看到这几个词都会觉得,无感。
可是,当「佛系青年」这个词出来之后,很多人都拍腿大喊这说的不就是我吗,甚至立马把自己的个性签名都改了。
除了「佛系青年」外,类似的还有「便利贴女孩」、「斜杠青年」和这几天网络新出现的「隐形贫困人口」(人们对穷的领悟真的充满了无比深刻)。
给自己贴上这种群体标签,一来是因为确实有着深刻的代入感,二来是可以给自己迅速定位,找到社会中的同类。
我们本质上是共同体的一份子,正是在共同体中,我们学会怎样成为一个个体。
——海德格尔
要知道有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就是:有多少人在网络上制造”我跟别人不一样“的差异,就有多少人在网络上寻找”我不是一个人“的认同。
· 给自己贴标签,是让别人3秒记住的简单方式
标签,通常是简单易记的词语,它能大大降低人们的记忆成本。我们每天身处于信息爆炸之中,认识人的速度远超过大脑信息的处理速度,把自己标签化可以让别人不费力气就能记住自己,从而建立更多的强链接。
比如,我们都喜欢用”学渣“、”吃货“、”纠结星人“、”起床困难户“、”强迫症患者“来自黑或自夸。 在社交关系里,我们不仅要寻找自己扮演的角色,还要做好自己的印象管理。这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可以让自己的”人设“更加饱满生动,比完美主义先生/小姐更讨人喜欢。
这是人格化标签的一种方式。其实很多明星刚出道的时候,也是通过建立人设的方式,来快速积累自己的粉丝。王菲在刚出道的时候,也被称作“小邓丽君”,这既是对她歌唱实力的肯定,也是对她出道人设定位的包装。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掌握的技能或深耕的领域给自己打标签。
这一年加入了好几个社群,见证着很多牛人的崛起,看到了别人”做到“的例子。反思过后,发现掌握一项技能是越来越重要。因为在陌生的社群中,最快打开连接的方式是给别人提供帮助,给自己添加技能标签就意味着我能提供这些帮助,这在简短的自我介绍里会大大加分。比如早餐王子、健身教练、演讲培训师、PPTer、会做思维导图、投资管理、设计摄影……
“成为那个对别人有用的人”,非常重要。
假如是你,你会给自己打上什么标签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