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老去或即将老去的路上,可以一路自尊优雅地和这个世界告别吗?
每天出门,看到母亲欲言又止的眼神,看到她落寞无奈的表情,我都有一种悲伤无从诉说。
我只能强压住那种感觉,狠心地关门而去。
我只能在心里说声,妈,对不起。
为了生活,我只能把她一个人放在家,让她与电视为伴,与空气自语。
无独有偶,那天和一位朋友聊天,说起自己的母亲,她说,她妈妈住养老院去了。
她姐妹俩人,都远嫁异乡,自从父亲过世后,形单影只的母亲因为不愿远离老家,她也因为自己不能回到母亲身边尽孝,只能让老妈独自一人生活。
要不是有天老妈一个人在家引发大火险些葬身火海,她还下不了决心将老人送去养老院。
“在那里,有人照顾,有人说话,还有牌打,最起码,我妈不会孤单。”
虽然如此,她言语里的无奈却依然让我感觉到她是多么的纠结和愧疚。
也许,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儿孙围绕,承欢膝下,颐养天年,才是老人归去的最好状态。
可是现实有时真的是充满无奈。
随着年纪的增大,父母对子女的依恋越来越强。特别是父或母一方不在的情况下,他们的孤独感也越来越重。
但是子女的重心大多没法全聚焦在父母身上,只能任他们与孤独为伴,与寂寞为伍。
每每想到以后,我也会迎来这么一天,我就有些不寒而栗。
迷茫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六六的——《想拥有一个不被同情的老年,现在就要努力》。
在文中,六六写到,我不想让我儿子一想到要出于理法道德不得不来看我就牙疼,我不想让自己老了以后活在整天期盼儿女孙子电话的孤单里。说实话,我也不想晚上的娱乐不是看电视就是跳广场舞。
我想在自己年老的时候,依旧能感觉到生命之美。远离那种充满弱势的怜悯,无奈的孝道重压的老年。
为了拥有这个不被同情的老年,她孜孜不倦地学习着。
在一次与乐嘉的对话中,英语很好的六六说她在中欧毕业后还要去美国学习一年英语,然后再去考一个心理学的博士学位。这样,既能翻译好那些她喜欢的英语原著,也能更好地写好文章。
她努力践行着自己的这个决定。难怪乐嘉惊讶地叹道:我认识的这几年,你每天都在学习!
在文中,六六还列举了众多名老人的例子。
从海尔集团队的张瑞敏,到褚橙的创始人褚橙健,再到国外的巴菲特,去年再度捧得小金人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他们在一生中从不放弃学习和提高自己。
因此,无论他们到了怎样的年纪,他们都活的充实和自信。他们的晚年,也因此而精彩纷呈。
在文中,六六还写到,“一个总是在这些学习和工作中讨生活的人,是不会察觉老之将至的 。”
正因为抱着这样的信念,她成为了著名的编剧,作家。那部为人称道的《蜗居》就出自她手。
她用自己的智慧为我们指明了老之将至时最好的模样,那就是用一生都不放弃的学习来成就。
那天,当我和牌友鏖战了大半个通宵 ,在镜子前看到披头散发,眼睛浮肿的自己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自责和愧疚几乎让我无地自容。
特别是在第二天上午看到母亲探究的眼神,欲言又止的表情,我就知道,长此只能以往,我也会成为母亲的翻版。
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儿女。唯独忘了替自己考虑。
长年累月的劳动,累垮了身体。
导致现在走不了几步就气喘吁吁。每天靠看电视打发时光。
母亲晚年的幸福是我人生最重要的目标。我自当努力。
可我,还在用几张麻将牌打发寂寞和无聊。既做不好女儿,也做不好自己。这不是注定了苍茫悲凉的晚年吗?
因为,在该 努力的年纪,选择了安逸,日子可能一时会过得很快,可是从此将成为一个没有理想和激情的油腻大妈——
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为着老公孩子家庭转。
不是说这种生活不好,可是一个没有自我和追求的人,越往老走,她的精神世界就会枯萎。视野的窄小和思维的停滞局限了交际圈。
一旦儿女成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生活后,就会活得无限寂寞和凄清。
毕竟,再好的儿女,还是总有爱莫能助的时候。
这个时候,就只能调整心态,像六六在上文中所说的那样,学习,学习。
只有学习才能让你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也能把子女照顾不到的地方忽略掉,从而让自己的后半生,过得有尊严,有想头。
我认识那么一位阿姨,她寡居多年,现在年近60,平常送完孙子上学后,就去老年大学上课。她报了摄影,书法,葫芦丝班,日子过得充实而忙碌,人也一下子像年轻了许多,看起来朝气蓬勃。
有一天,我在路边等车,看见她蹬着一辆自行车,风一样从我身边驶过。不是风吹起她泛白的头发,那气势,与年轻人无异。
可见,学习,就像一艘船,能把人带入广阔无垠的海洋,感受生命之美,更能让自己的生活,焕发出勃勃生机。
愿我们在有生之年,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成长,让自己的晚年,充实和自尊。毕竟,精神的富足,才是自尊的资本。而唯有学习,才能成就。
最后,感谢六六老师,给了我解决心结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