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比梦更浪漫
生活时有,梦并不常见。船桨不停,我们的生活浪漫到底。梦是美好的,美好如星辰。但是生活也是精彩的、浪漫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仰望星辰,做一场绚丽如烟花的梦,梦里梦不见的,生活中都有。所以看似很矛盾的两者并不冲突,先生活还是先“做梦”我都觉得甚好。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没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每次听见或是看见这段文字,就知道这出自一个绝美、有才气并自由的女子,她就是三毛。说,如果不爱,百万富翁也不嫁的三毛;说,心若是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的三毛。她说:生活比梦更浪漫。‘’
三毛
(作家、旅行家、演讲家)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后改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浙江(今舟山市定海区)人。1943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已写作,演讲为重心。 1991年1月4日,三毛在医院去世,年仅48岁。
三毛在《亲爱的三毛》中有一封生活比梦更浪漫的回信,三毛用她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智慧像那个女孩阐述生活与梦的关联,直至今天,还将启迪着我们。
“生活比梦来的更浪漫。如果我们懂得做一个凡夫俗子,那刻骨的滋味也就为我们大张筵席。在你的年龄看来,或说我的十六岁,哦,不过家常小菜嘛,其实滋味不凡"。
“理想,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坎坷道路,我们得着这条’道路、真理和生命’,就得一日一日慢慢地去走--踏踏实实地去走。在里面付出汗水眼泪,方能换得一个有血有肉的生活” (《生活比梦更浪漫》片段)
三毛在看得见的生活中“推测”出生活比梦更浪漫。我们的理想很轻,那说明我们很年轻,这无关谁怪谁。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走过每一个地方,经历不同的事情,所有都会变得云很淡,风很轻,什么都浪漫一点点。
小清新图标
生活比梦更浪漫,来日依然有所期待:) 各位小可爱们看了《死亡诗社》,有没有被感动到呢?如果三毛所呈现的是生活比梦更浪漫,那么《死亡诗社》所呈现的就像是一片金色麦田里的守望。
2《死亡诗社》
—做梦想的守望者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选择相信“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活过”。
相信梦想一直都在,它就在不远处的麦田里。
虽然《死亡诗社》以尼尔的死为结束,但是他的死却真实地诠释了对梦想的渴望,最后的最后用无声的语言激励了死亡诗社俱乐部的成员,从某一方面,他一直在逆流而上,争取并守护自己的梦想。托德在雪中不敢相信尼尔的死亡,但是他的挚友给了他勇气在最后的关头站在桌子上喊出“船长,我的船长!”此时已经恰逢结局,虽然该剧本有所变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听见真正的声音,感受我们的梦想。在《死亡诗社》里我感受的尤为感动的一点就是 基丁老师对成员们的帮助,他说:“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船长带着他的船员在黑夜、死亡中一直航行,实现美好,守护梦想。
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变得枯萎。
学会自己思考,学会欣赏文学和语言,不管怎们说,文字和思想的确能改变世界。
我站在讲台上是想提醒我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死亡诗社》台词节选)
《死亡诗社》作为无数人的挚爱经典,用散文一般的形式向我们诠释了现实中梦想的美好,我们也不会因为现实而感到麻木。“这一刻,我懂得了我自己”,像经典致敬,与永远不倒的梦想“握手言和”。有些时候,迈出那一步,结果可能会更好。
生活比梦更浪漫,这更贴近生活。梦想在我们的心中驰骋,督促我们一直奔跑。小编之所以说三毛是想要对应上期的“诗词之约”,让三毛带我们去远方。《死亡诗社》是真真的感动,我相信这部影片能真的感染到你们,不久,我们也可以演绎出自己的“仲夏夜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