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阅读这么重要
查理芒格曾说:我想自己不是良好教育的典范,我是自己学会通过阅读获取想要的信息的,我一生如此。
他的超级搭档巴菲特老爷子更是直言: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从对穿衣吃饭的研究到对浩瀚星辰的困惑,我们都可以从先贤的文字里一窥究竟。不阅读,你的三观就是由你身边人决定的,大多数时候人们犯错不是因为坏,而是因为愚蠢。
也许有人会问,愚蠢难道不是因为智商低吗?
但其实,所谓的智商大部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智商有很多种定义方法,其中有一个特别简单实用的定义:所谓的智商,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定是“马上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长期努力终于解决问题”,也是很强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智商高的表现……)
我们通过阅读摄入信息,通过思考转化为知识,并运用到生活里去解决问题,我们对应的智商就提高一点。可如果不应用,不行动,这部分的智商就不会发生变化。
更深层意义上,读书可以更客观地审视自己。天文学家、科幻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说:“你我皆为星辰之子,每一个细胞,都书写着整个宇宙的历史,当你凝视自己, 也望见了宇宙的轮廓。
避免愚蠢,减少犯错,获得智慧是一种道德责任。而阅读是抄近路获得智慧的最佳途径。
2.那些靠阅读改变命运的人
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出身于河南驻马店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他曾说道:”投资所需要的知识是无止境的,构建属于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是塑造投资能力的起点。而这与我儿时际遇不无关系,从小阅读的大量书籍是我最好的伙伴。”
他有一位亲戚在市图书馆工作,父母就经常把他扔到这位亲戚身边,亲戚怕他乱跑,便把他锁在图书馆,在这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这给他种下了独立思考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逻辑分析的习惯,以至于他在后来接受东西方文化教育时,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迅速融会贯通。
他曾总结出了“三把火”理论:凡是能被火烧掉的东西都不重要,比如金钱,房子或者其他物质财富,而无法烧掉的东西才重要。总结起来有三样,那就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
一度“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人们将读书与学历和金钱挂钩,一旦没有马上看到眼前利益,他们就否定读书的意义。
但他们忽略了时间的复利效应,真正的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螺旋上升和原地转圈从外表上看,其实是一样的,好像并没有区别,一两个月区别也不大,但是等你三五年之后再来看的时候,这将是质与量的区别。”
3.如何高效阅读
(1)跨学科阅读,海量输入。
读书不是为了成为百科全书,而是为了智慧。即使我们目前仍然是三流的人,在阅读这件事上,也可以按照一流的标准去要求自己。
原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Rosovsky)讲解了哈佛本科教育在六大方面培养学生:
• 文学和艺术
• 科学
• 历史研究
• 社会分析
• 世界文化
• 伦理与道德
这对我们普通人的阅读方向是很好的指导,通过跨学科阅读建立起个人多元思维模型。
多元思维模型是指:“借用并完美糅合了许多来自各个传统学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和公式,这些学科包括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
而为什么要这样做?约翰缪尔给出了答案:”如果我们试图理解一样看似独立存在的东西,我们将会发现它和宇宙间的一切都有联系。”
在选书上也有一些技巧:看版次 看印数 看出版社 看参考文献列表。
这些东西,常常在书的最后几页。多次再版、多次重印、每次印数更多的书籍,相对质量更有保障(虽然不是绝对);而在选择非虚构类书籍的时候,作者认真罗列的参考文献列表,能看出他对一手资料的尊重与研究程度,没有任何(或者有很少很少)参考文献列表的书籍,基本上都是抄袭和搬运。
(2)碎片化的是时间,而不是阅读。
我们常常听到碎片化阅读这个概念,但仔细想想,这句话完整的表达应该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完整的阅读”。我们能管理的只有自己的注意力,而非时间。如果仅仅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碎片化的阅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那我们的注意力会被极大地浪费。碎片化的阅读也许会带来即时信息,但带来不了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完整的阅读也许是这样的,利用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时间、省略日常刷微博看抖音的时间、腾出平时刷群聊的时间,将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整合起来读完一整本书。这样好处是,知识密度足够高,注意力没有被打乱,能学习到优秀作者沉淀下来的完整思路和三观。而这是碎片化的阅读无论如何都比不了的。
(3)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力,随时随地做笔记。
遇到惊为天人的句子或者段落,哪怕当时多震撼,也不要指望脑子过一遍就能把它们记住,一定要立刻,马上,毫不犹豫地抄下来。不记笔记,过了这个村,下次再想回味和应用,可不一定能找到这个店。
锤子便签,手机备忘录,印象笔记等等都是很好的抄录工具。同时随身携带小笔记本,意犹未尽的内容,我还会用笔在小本本上记一遍。
(4)随时随地记录个人思考与灵感。
除了抄录做笔记之外,同时记录个人的思考与灵感。不放过阅读过程中内心的每一个声音,如同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灵感中实现的那样,大脑的开发程度也依赖于不停思考,阅读带来思考触发灵感火花迸溅,于是我们当下就完成了一次小小的进化。随时记录下来脑海中的这些声音,日积月累,信息转变为知识,知识内化成为直觉,某天回头看时,会被自己的进步速度给惊艳到。
4.普通人如何靠阅读逆袭
想靠阅读逆袭,最终需要产出,无产出的阅读是纯粹的自嗨,也无法检验信息的吸收和转化程度。只有用说和写的方式才能检验阅读的产出效率。
(1)练习说,通过讲述理解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本以为想得特别明白的事情,却说不出来。多数情况下,这不是因为表达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根本没想清楚。
你在脑海中想的时候,很多细节其实都被忽略掉了。但在说的过程中,就不可能忽略细节。所以,讲述就是在逼着自己把学到的东西理解得更透彻。而讲述最大的受益人是自己,能讲清楚,就真正学会了。
(2)练习写,通过写作沉淀知识。
• 写作是一项基本生存技能。
如果说讲述时为了理解知识,那写作则是普通人必备的一项生存技能。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文字的沟通效率最高。微信聊天时,别人发过来一大段一大段60秒的语音,通常都会让我们很头痛,一是浪费时间,二是遇到重要事项,我们听完大段语音后很可能没法一下子抓住重点。而换做文字,不但节省时间,也可以迅速提炼出核心内容,极大地缩减了沟通成本。
另外,讲述的传播效率可能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甚至个人的硬件条件。但文字这种单一化的信息载体,可以让人们更关注输出内容本身:”我们不关注母鸡是否好看,只关注鸡蛋是否好吃”。
所以在这个时代,文字表达能力决定了我们的沟通能力,而沟通能力决定了我们连接资源的效率。是我们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 写作是个人能力的放大器。
你有一项技能和别人知不知道你有这项技能完全是两码事。最理想的状态是:你有一项技能,同时很多人都知道你有这项技能。
写作就是这样一个工具,他是个人能力的放大器。在社交媒体上,你会写作,就相当于给自己安了一个大喇叭。可以时不时地喊一嗓子让别人注意到你,认可你,欣赏你,最终连接到更多的资源。
另外,从多维竞争角度来看,任何一种”职业身份+会写作”都能产生很有想象力的反应:
资深码农+会写作
销售达人+会写作
产品运营+会写作
全职妈妈+会写作
是不是比单一的职业身份更让人respect呢?
• 写作可重复出售自己的时间
大多数人的常态是一份时间对应一份工作。我们无法把自己的一段时间卖出很多次。但写作可以,写作就是在复制时间。
同一段时间,给一个人分享,和给一群人分享,讲得东西都是一样的,但后者的效率是前者的十倍、百倍甚至千倍。很久前写的文章,今天还有人在看,而我们不需要再付出时间。写作就是这样一种高效的交付工具。可以用一段时间成批地交付自己的价值。
了解以上几点,便重新理解了写作的价值,人人都需要,人人可受益。
阅读是基础,思考是过程,讲述和写作都是是输出,而逆袭只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阅读作为基础,讲述和写作不可能完美实践。要逆袭,先从阅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