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让学生自荐做课前演讲。学生们起哄小A,小A起来后说"我不会",我说"我说过,课堂上没有不会,回答问题你可以瞎说、胡说,但是不能不说。你都没说,怎么就知道自己说的不对"。
小A默不作声,学生们继续起哄。(前排同学告诉我,这个孩子是全班最后一名)
"如果你可以给我三个不演讲的理由,我就同意"
"我听不懂,我不会做……"
唏嘘声四起
小A当冲着全班开始骂骂咧咧。
我先制止了小A,然后批评全班,批评他们的起哄,他们的把人看扁,并且十分肯定的说,下次的倒数第一,一定不是他。此时,这个孩子留下了几滴眼泪。
下了课,我又把他叫到咨询室,安慰、鼓励了几句。
一周后,我发现这个孩子在认真的听课,叫他起来回答了一个问题。起来的时候,语言含混不清。班了还是有点唏嘘声,不过很小。我说"停,小A,你现在就当你说的答案就是正确答案,用最清晰的语言说出来"。他十分清晰的说完答案。我说,完全正确。班里此时竟然响起来掌声。
事后跟班主任了解到,这孩子入学成绩很好,只是懒散,自制力差。
说实话,这两个月我一直在调整自己的状态,我觉得我现在这个工作很分裂,我无法平衡教师和咨询师身份的转换。每次上课看到那个曾经找自己咨询的自残的学生,我都下意识的躲着她。我想关心她,但是又不敢关心,每次提问,都下意识的提问她周围的同学。【此时知道咨询伦理为什么让避免双重关系,真的太难了,几乎无法咨询或者上课】
这些年,我一直专攻个体、团体咨询,心理活动课和心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从事的相对较少。
但是,真正的心理教育,更多的在课堂,在所有老师,毕竟咨询的覆盖范围太小了。如何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加教师的应对(具体情况老师如何应对)、如何将心理学融贯于课堂才是关键……
危机也是转机[玫瑰]压力也是动力[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