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没看过印度原版电影,也不能说是影评,只是个人观影后的小探讨和挖掘,在理不在理,全看个人看法。
其实也是看完电影去看了看评论,发现自己没看到彩蛋,也看到了好多网友提供的容易忽略的小细节和但是没想通的地方。然后又跟朋友聊着聊着,觉得自己有了一些新发现。在写这篇文字之前,也特意去查了一些评价、观后感等,所以也补充了一些知识点和逻辑关联。
不做事无巨细的罗列,只叙述一些与个人领悟相关的内容。
-1-
转而自首……
为什么自首? 我小姨在看的是时候,就不忍出声吐槽了出来,而我在内心作了一番解释,不自首不能播吧,电影对社会风气有引导作用,没办法……事后看了评论我觉得至少影片还是努力合理化,埋线了的——小女儿的100分是70分涂改液改出来的,故对小女儿的诚信影响很大,而素察就是一个家庭教育的失败案例,再有男主自己也欺骗利用了民众,自首也是合乎情理吧。
很多人评价不如原版,折腾一番结局竟然还要自首,在我看来的话,这就好比正宗的泰国菜可能并不那么符合国人的口味,开到国内来的泰国餐厅的彩色和饮食方式总归是有针对性的改版,才能在一个地方站得住脚吧。
-2-
羊羊羊羊羊羊羊
我仔细看了看海报上的英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觉得很有意思,合着那只死了的羊才是主角。接着跟朋友探讨了一番,聊出了些新的个人见解。后来看的一些评价内容中,也学到了一些。
有人说,电影中共出现了7次羊的镜头,我看了一次是真不知道到底出现了几次。不过结合众家看法,和我自己的想法,我想羊似大概每次都带有一些潜台词吧……
--羊群见证了男主沉车,天知地知主人公知,还有羊知。此时的羊是有牧羊人的,如果人没有看到,没有身份,羊自然都是安全的。
--大家也都知道男主第二次布施,被拒绝了,因为其实当时他身上是带罪的。他知道休克并不是死,有风险吞舌而已;叉子与玻璃摩擦的声音,棺材板上的血迹,是素察被活埋的真相。而羊跟着僧人,是纯洁神圣的一方。
--那个暴力警察,意难平,打不了人,一枪崩死了一只孤零零的羊,“替罪羊”原来是真的,而这个没有牧羊人庇护的羊就是这么无力。
--警察去学校找平平问话,上课在讲“羊视力不好,很容易离群,被大型动物吃掉”???上课也讲羊?谁让这部戏片名就是说的是羊。这里这个作者说的我觉得特别好,
“羊视力不好,唯一见证男主罪行的羊其实并没有看清过程,给男主作证的人们也并没看清事实的真相。”(引用自 洛语树 )
而我自己又想到了后来的剧情,小朋友安安被单独抓到房间面对警察局长的嘶吼质问,和陷入黑暗哭吼的镜头,简直被大型动物吃掉的既视感。上述被打死的羊,也是说明离群确实没什么好下场。
--后来打开的棺材里是那只羊,其实我认为最大的一个作用是串回那段场景,让我们知道尸体去了哪儿,跟羊换了地方。死的羊没有牧羊人保护,大概也指向了素察无人管教吧。
--男主和素察父母在忏悔之钟那里的会面,我记得不知是前是后,也出现了一只幻觉的羊,估计那个也有所指代,可能是已经逝去的羊和素察,也有人说是救赎。
--这点也是看来的,最后采访的时候有个人说“羊只要能好好地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褥他们身上的毛呢?”作者说指的是老百姓。
我也从另一篇评价中找到一些缘由,作者说的是英文片名这句英文出自《圣经》。原文大概是看见以色列民众散在山上,如同没有牧羊人的羊群一般。这句话后来也被译为“乌合之众”,电影最后的暴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词。(来自知乎用户Quartz)
是啊,如果说是民众,那一开始狂热追捧会变脸的选举人,后来给男主的多方作证,反抗警察挖坟,彻底让素察的家庭沉底的暴行,男主自首后散去再接受采访的民众,无时无刻不是案件导向的主体。孤单的民力量多么渺小,前半部电影的情节都在体现,无论是平平,素察,羊,小店老板,还是男主一小家子;而合在一起的民众的力量有多强大,是警察又何如,是选举人又何如,能捧得上去就摔得下来。
男主的聪明才智能瞒天过海,除了那些精彩的电影,最终成就他的还是他充当了牧羊人的角色,反过来让素察一家失去了一切。而他自首后,羊群又散去,你问我怎么看,我所坚信的真相都不是真相,我所帮助的究竟是受害者还是有罪之人,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民,我又能说什么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