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王之城:湖北简称缘于斯
鄂州之境,历史归属更替,称谓亦丰富多彩。
帝尧时为“樊国”,夏时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楚王熊渠封其子熊红为鄂王,修筑鄂王城,湖北之简称“鄂”即由此而来。
史载:熊渠卒,熊红嗣位,仍居鄂;传六王至熊咢犹居于此,为楚之国都。楚平王六年,伍子胥奔吴,传说古城东三里有接渡石。泽林申映湾,乃大夫申包胥故里。灭楚救楚,“二胥”故事楚人不敢忘怀!
秦置鄂县,属南郡。汉为鄂县,乃大将樊哙封地。三国时期,鄂县属吴。孙权在樊口设樊山戍,改鄂县为武昌,并在此建都,国都、郡府、县治均设于城区。
西晋太康元年,龙骧将军王濬率巴蜀军克武昌逼建业,吴亡后三国归晋。武昌县复置鄂县,武昌仍为郡治,属荆州。东晋时,城区为武昌府治所,干吏王敦、陶侃、庾亮、庾翼等先后在此履职。
隋朝置武昌郡,南宋改武昌为寿昌,元代复名武昌。民国改寿昌鄂城县。
正所谓:历史风水轮流转,鄂字鄂城锁春秋。
以武而昌:东吴于此建都名武昌
公元220年,吴王孙权为图霸业朔江而上,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在此称帝建都。故址在鄂州老城以东,即最早武昌城,后人称吴王城。
城廓呈方形,边长约一里半,南壁和东壁保存尚好,城基宽十余米,遗址残存最高处约4米。城内北部建有子城,即武昌宫,城西有城廓遗迹。再往西即樊口港。城南,有古冶铁遗址。武昌城北枕大江,西屏西山,南阻樊山和洋澜湖,东南隅有凤凰台高地,形势险要。东吴立国60年间,武昌作为国都和陪都,先后达45年,与南京并称“东都”和“西都”。
鄂则西山,古称樊山,北与黄州赤壁隔江相望;东接闹市;西枕樊川,一脉九曲,九峰六谷,重峦叠嶂,松柏蔽空。此山有灵泉寺,又名圆通寺、资福寺、西山寺,为东晋高僧慧远所建。寺中有泉出崖穴间,故迎文殊像供奉于此,盛传,泉中有灵光呈现,故名菩萨泉。菩萨泉侧,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洗墨池。苏轼《菩萨泉铭》曰:晋代陶侃任武昌太守,后任广州刺史,于海上得“文殊师利”菩萨金像,送武昌寒溪寺供。俟陶侃迁任江州刺史时,又想迎佛像至浔阳,却人力不能动,佛托梦于慧远,云西山乃清凉福地也。于是慧远在吴王避暑宫故基建西山寺,供奉文殊。
现寺庙为湖广总督官文于同治年间捐修,主体建筑有文殊师利堂、三泉亭、天王殿、拜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武圣殿。殿堂系砖木结构,莲花斗拱支架,重檐飞阁,红椽碧瓦,雄伟庄严。
早先菩萨泉边,有元代赵子昂题:“古今第二泉”五字。菩萨泉白而甘洌,淳厚,倒入杯中能溢而不漏。寺僧以此泉合面,香甜艳脆,落口消融,名曰“东坡饼”。三泉亭内有一幅梅花石刻,构图奇绝,运笔潇洒,乃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所作,上面竟有《天下第一伤心人》题款哩,国防部长如斯,岂不有趣?!
观音阁:万里长江第一阁
鄂州古迹保存最好、文物价值最高、最令人赏心悦目之所在,是位于小东门外江心龙蟠矶上的观音阁。
龙蟠矶,乃一爿巨大礁石屹于江心,石势蜿蜒,矫若金龙。相传孙权定都鄂州之前,有黄龙蟠卧矶上,积日方去,故名蟠龙石。
观音阁,元代监邑铁山建。明清两朝均有修葺。传闻清湖广总督官文驻守黄州,偶望鄂州江心有小岛,蜿蜒轮,横江而峙,上有亭台楼阁,奇而询之乃县域八景之一,遂书“龙蟠晓渡”刻于石。
还是从不同方位端祥一下奇特的观音阁吧一一
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阁长24米,宽10米,高14米,基座厚1米余,以长60公分、宽20公分、高25公分的条石垒成。阁身以青砖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与阁下的龙蟠矶绝妙地融为一体,有巧夺天工之妙。
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由西向东,分别是观澜亭、东方朔殿、观音殿、老君殿、纯阳楼、寅宾楼。
登阁即观澜亭,能俯瞰滔滔江流。入亭依次可入三重大殿,然后上纯阳楼:楼有房三间,睡榻一张,吕洞宾卧于斯也。
龙蟠矶,枯水期和洪汛季,面貌大相径庭。
在不同季节里,眺望孤悬江心龙蟠矶上的观音阁,自有不一样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