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4 打卡第4天
读《曾国藩传》第四章 从前的官场楞头青
有感(四)
一、郁闷的“副部长”
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由“内阁学士兼任礼部右侍郎衔”升补礼部右侍郎,从虚职变为实职,成了清朝开国以来湘乡县出的第一个实职侍郎。曾国藩就有了实权。
升官之后,曾国藩依旧保持自律。每天还是认真去写日记,事务繁忙,但反省不是那么深刻。曾国藩仍“手不释卷”,更注重实用了。
湖湘学风是经世致用。曾国藩早就注重研究实际政治,虽然致力理学,但他并没有被理学遮蔽全部视野。他考察研究范围极广,这是他与当时诸多理学之士的明显不同之处。
为什么升了官却这样郁闷呢?
主要是曾国藩升官,不是想给自己谋多少好处。他是想给国家多做些实事。但是道光晚年的政治环境,让他做不了什么事。身居庙堂之高,其实只是庙堂之上一个没用的小摆设,他很痛苦,几度想辞官回家。
二、得罪咸丰皇帝
道光三十年,血气方刚的咸丰皇帝登基后一个重大的举措就是下诏“求言”。咸丰皇帝对官场的批评,简直和曾国藩的观点“契若符节”,曾国藩颇有知音之感。
他积累多年的政治见解,终于有可以发挥的空间了。曾国藩昼夜奋笔疾书,写了一封《应诏陈言疏》。
谈到了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人才问题。曾国藩说,必须想办法培养人才,直言批评皇帝。
他上了一道惊世骇俗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咸丰皇帝是一个自卑,又敏感的人。
从此以后咸丰皇帝就不断给曾国藩小鞋穿,一直不信任他。但他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声望。湖南人士对曾国藩更加敬佩,曾国藩在湖南的知名度和威望一下子迅速提高,这对他后来组建湘军,吸收人才有很大作用。
三、北京,生活中的艰难时刻。
曾国藩得罪了皇帝和权要的同时,还得罪了同事。在北京的最后一段日子精神十分痛苦,国事颓唐,他百计奋斗,却丝毫无补多次表示想回老家。但是,他没钱,拿不出回家的路费。
那个时代京官是赔钱的事儿,因为是清朝的底薪制,还有当时的等级社会从服装、住宅礼节对官员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没有灰色收入,靠朝廷的一点点俸禄,钱肯定是不够花不够花的。
曾国藩的理学体现在经济生活上,不谋取任何经济收入,所以造成他没有回家的钱。
后来,皇帝已经同意考试结束后放曾国藩两个月的假回家探亲。曾国藩满怀兴奋地于咸丰二年六月“驰驿出都”,结束了十来年的京官生涯。
看完第四章,我心里又起了波澜,想起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曾国藩,之所以从一个家境普通,资质平庸的人,到圣人,成为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亲爱的朋友们,也许你在成长路上遇到困难,别灰心,万事开头难,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