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一个有趣的朝代,为什么有趣,我觉得,我慢慢写,读者慢慢体味,可能更好一些。
朱元璋大概率抄袭了赵匡胤的出生方式,“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总觉得有有些电影里转世活佛的味道,宋史大概没敢说他就是个爱骑马也爱赌博的流氓,还差点因为赌博被压在快塌了的土屋(大概率是赌场)里出不来,后来呢,他可能因为游手好闲赖在寺庙里不走给和尚添了很多麻烦,和尚哭着给他凑够了盘缠让他北上投军,未来的宋太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周太祖的手下当起了小兵。
因为斗殴经验比较丰富(大概率一个寺院的和尚都打不过他),公元947年到公元951年,经过组织的考验,赵匡胤同志荣幸的被编入了皇家警卫营,在这里,他结识了他最好的朋友,也是最该恨他的可怜人周世宗,公元953年,周世宗柴荣被加封晋王且出任开封府尹,赵匡胤随他出任马直军使(相当于巡防营统领);在柴荣的一生之中,对赵匡胤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以国士待之,但是赵匡胤做了什么,上了初中的我们,心里一定是有数的。
当然,客观的说,柴荣和赵匡胤是朋友,这点并没有什么错的,至少,在大家都还是怀揣梦想的青年的时候是这样,“世宗即位,复典禁兵。北汉来寇,世宗率师御之,战于高平。将合,指挥樊爱能等先遁,军危。太祖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乘胜攻河东城,焚其门。左臂中流矢,世宗止之。”赵匡胤是为柴荣拼过命的,至少在公元954年的这一天里,柴荣的心里应该真的会想,有赵匡胤这个朋友,真好。
柴荣用五年时间,为赵匡胤打出了一个盛世,一个天下,当然,实际上,柴荣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可以和隋文帝和唐高祖相仿的,客观上,他们用自己的浴血奋斗为华夏族争取了生存的时间和空间,虽然,宋朝并没能很好的把握住它,后来有个典故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这既可以看成,只要读半部论语,就有治理天下的水平了,也可以看成,赵匡胤去找一个帮他治理天下的人,可供选择的,水平最高的那位,也不过是读了半本论语?这个故事可以放到赵普那里去讲,但思考,基于史料,每个人都可以,应该,也会有自己的标准。
赵匡胤的军事水平应该是可圈可点的,因为他似乎为宋朝创造了一个,按照拟定的作战计划出征的习惯...是的,这件事儿上喜欢思考的人又可以做挺多假设了,不过,总体来说,至少宋朝之后的将领的水平都还不差,用这种方式打仗,也基本没输过,应制诗写得好已经很有水平了,应制作战还能进退有度,从我的视角来看,我其实很佩服宋朝很多时候的军事家,他们很强。而在柴荣的时代,很多硬仗,确实都是赵匡胤打下来的。
三年春,从征淮南,首败万众于涡口,斩兵马都监何延锡等。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太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宣祖率兵夜半至城下,传呼开门,太祖曰:"父子固亲,启闭,王事也。"诘旦,乃得入。韩令坤平扬州,南唐来援,令坤议退,世宗命太祖率兵二千趋六合。太祖下令曰:"扬州兵敢有过六合者,断其足!"令坤始固守。太祖寻败齐王景达于六合东,斩首万余级。还,拜殿前都指挥使,寻拜定国军节度使。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天,太祖跟随周世宗征伐淮南,首战在涡口打败南唐军万余人,斩杀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南唐节度使皇甫晖、姚凤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军队,驻扎在清流关,太祖率领军队把他们打走了。太祖追到城下,皇甫晖说“:我们各自为了自己主人,我希望双方布好阵式以决胜负。”太祖笑着回答说可以。皇甫晖摆好阵式出来迎战,太祖抱着马脖子一直冲入敌军阵内,手中兵刃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并把姚凤一起擒获。宣祖率领军队半夜时来到城下,传呼开门,太祖说:“父子诚然是至亲,但是城门开关,却是国家的事情。”等到天亮,才得以进城。韩令坤攻下扬州,南唐派军队来取,韩令坤主张退兵,周世宗命令太祖率兵二千赶往六合。太祖下令说“:扬州兵敢有过六合的,砍断他们的脚。”韩令坤才固守扬州。太祖不久在六合东面打败南唐齐王李景达,斩杀一万多人。回来后,太祖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委任为定国军节度使。
上一次,和北汉打仗,樊爱能带领的跑跑队先拿一分,这一次,韩令坤又准备继承樊大将军的衣钵,再跑一次,但是赵匡胤封住了他们的退路,你敢跑过六合,我就敢剁了你,这算不上什么光彩的事儿,柴荣手下贪生怕死的人实在不少,宋朝很可能继承了这种基因,虽然,宋朝更出了很多脊梁,因为他们,直到明朝,华夏族都没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
赵匡胤在公元956年和957年之间几乎是战无不胜的,这为他后来黄袍加身奠定了声望,也奠定了人脉,共同经历生死的人,感情常常会额外的深厚,虽然,这可能会让柴荣很尴尬,当然客观的说,论打仗,其实,柴荣也不如赵匡胤,只是,柴荣在作为一个君主上的水平,应该是远超赵匡胤的,历史并没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去看看,这对强大的君臣,假如柴荣没有英年早逝,能否善始善终。
柴荣死了,他留下的继承人只有七岁,所以,赵匡胤,这个在后周武力扩张的过程中锋芒毕露的军事天才,拥有了自己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当然,我们需要承认,赵匡胤代替周恭帝,是符合后周这个国家绝大多数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比起隋文帝杨坚要名正言顺的多:上天很厚待赵匡胤,给他送来了柴荣这么一个早逝的政治天才,他精通很多东西,几近圣人,只是军事略输赵匡胤,恩,可能输的更多的,在寿命上。后周只能继续扩张,直到自己没有敌人,不然,柴荣之前作出的扩张,所引发的仇恨,绝不会因为柴荣的死而平息,只会愈演愈烈,直到,让后周为之陪葬,谁能继续这场战争并把它打赢?赵匡胤。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春天,北汉勾结契丹进犯后周,朝廷命令太祖率领军队抵御敌人。大军到达陈桥驿,军队里一名懂得天文的人苗训招呼门吏楚昭辅看太阳下面还有个太阳,黑光来回摇动了很长时间。这天下半夜,军中将士集中在驿门前,当众宣布策立点检做皇帝,有人劝阻将士,大家也不听。天快亮的时候,将士们来到太祖寝室外,太宗进入房间向太祖报告外面发生的事情,太祖起身。军校们手里拿着兵器排列在庭院中,说:“现在军队没有主人,我们愿意拥立太尉当皇帝。”太祖还没有来得及答话,就有人把黄袍加在太祖身上,大家围着他下拜,高喊万岁,立即扶太祖上马。太祖拉住马缰绳对将领们说:“我的号令,你们能够听从吗?”众将下马答道:“一定听从命令。”太祖说“:太后、皇帝,我都北面侍奉他们,你们这些人不能惊扰冒犯;各位大臣都是我的平辈同事,你们不得侵犯凌侮;朝廷的府库、官宦百姓的家庭,不得侵犯掠夺。听从命令有重赏,违抗命令就杀你们的头。”将领们都再次下拜,严整队伍返回开封城。
这个故事我们耳熟能详,陈桥驿兵变,衍生了一个叫做黄袍加身的成语,厉害关系十分简明,赵匡胤最起码,能带领他们获胜,带领他们活着,这是非常雄辩的道理。
即使从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开始算起,北宋的统一战争也可以说,打了十七年,这十七年见证的是赵匡胤高超的军事能力(太祖公元976年去世,而统一战争公元979年结束),也是柴荣拟定的政治策略,是何等成功,而后者,似乎比前者要重要一些。宋朝在历史上,在华夏史上,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它的幅员并不辽阔,它的历史未必璀璨,它的君主未必贤明,但是,它传承了一个民族的风骨,它完善和确立了一个民族的风骨,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应该对这个朝代多一些敬意,对开创他的人多一些敬意。哪怕,可能对比之下,他有太多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