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11月22日,距离我第一次接触“付费学习”这个概念刚好1年零26天,是的,我是在去年10月末开始,向除了学校以外的——“虚拟机构”付学费,那是我最迷茫最难熬的时光之一。
那段时间,刚签完工作,虽然内心深处隐隐觉得那不是一份最好的选择,但是因为思想的懒惰和不自信,没有继续在求职之路上奔忙。而这个决定的结果就是:一边疯狂地查着网上仅有的几个关于该公司的情况,挑好的评论来说服自己:这是个有前途的公司,这个职位是你目前最好的选择;另一边,看到同学签了好工作自己也蠢蠢欲动,三天两头地扬言要重新找工作,但仅仅是说说而已,再也没有复习准备的动力。
想找份好工作,懒得没有了奋斗的动力;想放弃找工作,专心投入毕设,又总是静不下心来。每天心里都被纠结、郁闷、焦虑等情绪填满。10月23日,我终于无法忍受这样消极的自己,下定决心要去学心理学的师姐敏那里待两天,期望能够找回一点儿正能量。
师姐敏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儿,到哪儿都是一堆的朋友,我们都以为她会选择去企业做个咨询顾问啥的,但毕业时她居然选择了回到她本科的母校做一名辅导员。她说,她跟自己对过话,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多好啊,我觉得现在的人,最难的就是明白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我去找师姐那几天正好赶上她特别忙的时候,但她仍然抽出2天的周末陪我们。看着师姐一个人住在两室一厅的大house,吃着自己种的小葱,把一个人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要帮忙了,一个电话,同事就拎着红酒和鲜花上门来了。周日下午,安排我们在一边玩儿,自己抽出1个小时的时间在角落里安静地做紧急任务。
从师姐那回来之后,我就开始找各种增加正能量的事情做。理由就一个,我也想拥有如师姐一般的生活,那么,我必须得奋斗。而奋斗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而这,才是真正入坑的开端。
从古典的公众号知道他要开超级个体,从超级个体知道了“得到”,从得到才真正建立了“付费学习”的认知。一夜间,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不会: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说话技能、处事技巧等等,感觉好多通用技能都处于负值状态。那种感觉你懂吗?就是一种念了20多年书,才发现,自己一直学的都是书本知识,好像一直没跟上时代的步伐。
以前是自己消息太闭塞,又没有主动去了解,整天就知道学自己手边的那几本儿书。而自媒体时代的爆发,突然把这一切都送到的我们眼前。就像,一个乡下来的穷孩子一下子到了城里,见到了好多闻所未闻的好东西,那第一反应是什么?肯定是巴不得通通都到我的碗里来啊。
于是,我开始花钱在网上买课程。第一笔花销当然是带我见知识海洋的《超级个体》专栏啦。我犹豫了1周,随后狠狠心花199大洋订阅了古典老师的专栏。乖乖,这可真是个好东西啊!内容就像课程预告那般精彩,讲职场,讲个人成长,每天用语音和图文带领我们一同进步。可是——
我坚持了不到2周,就不再每天看更新了。真的不是我半途而废啊,实在是他讲的很多职场上的东西我平时用不到,感觉没地儿练习,就慢慢落下了。用当时对好友讲的理由“古典老师讲的内容都很好,但我现在用不上啊”。不过,我倒也不是完全不看,偶尔还是会登录得到去听,特别是遇上感兴趣的话题,还会留言呢。
然而,今年超级个体结业的时候,我获得了一张假的毕业证书:1.好多专题没听完,听了的也是零零散散,不成体系。2.看到好多一同学习的小伙伴都或多或少有了进步,有些还出了书,而我,似乎还在原地踏步。
当然,我的学习不只有专栏,我还买了实操类的课程。比如,花150大洋买了秋叶大叔的ppt课程,因为我在课题组的ppt做得还不错,想要专门训练一下这个技术。比如,我花99买了寺昆老师的演讲训练课程,因为我想要改掉自己不自信的毛病,想要突破自己,让自己公众演讲时不再紧张。比如,我花99买了弗兰克老师的写作课程,因为我想要培养自己的写作喜欢,想要靠写作赚钱。
但是,直到今天,当我花掉66.66+15块的学费之后,我才猛然发现,我掉入了一个怎样的大坑。
【1】盲目学习,误把“爱学习的感觉”当作“爱学习”,陷入越学习越焦虑的恶性循环。其实,真正舍得付费学习的人都是一群上进的好青年,我们因为不满足于现状,想要变得更好,所以,才想要学习。但是,我们与那种学有所成的人所不同的是:我们是因为焦虑而学,盲目,没有目标,只知道自己不会的太多,需要学习,但,却不知道自己真正该学什么。总以为,学了就能变好,学了就能解决问题,殊不知,越学习越发现自己不足的太多,只得陷入更深的焦虑与恐慌。
对待这个坑,有专业人士提出:重点在于认识你自己,找到学习的动力,带着目标去学习。不管学什么,不管怎么学,只管最后的结果,作为检验你是否学会的唯一标准。比如,你想要学习职场技能,就要看你学完后处理职场事务是否变得比以前更加游刃有余,看你是否有升职、加薪的趋势。比如,你想要学习写作,就要看你有没有把文案写得更好,有没有通过写作直接或间接地赚到钱。
【2】谈完学习目标的坑,我们再来谈谈学习方法的坑。不知你有没有想过,为何你花了那么多钱,报了那么多课程,最后还是无奈地做了分母?前天刚听同伴讲了薛少峰的经济学课卖了20万人的故事,而我最深的感触就是,不知道又有多少人默默做了可怜的分母啊!明明是花同样的钱,在同一起点开始学的,为什么别人就能脱颖而出,要么被老师抽中送书送礼物,要么走了自己的独特成就被邀来做分享嘉宾,而你,只能默默地埋头苦学呢?
拒绝做分母的关键就在于不断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形成良性循环。研究意志力和自控力的心理学家发现,只有当一个人做一件事获得了正向反馈,才能支撑他继续坚持做下去。而获得奖励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再好的方法你不去用也等于白学,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在于此。就像我为什么没能坚持听全超级个体,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当初觉得还没进入职场,没去用,所以没有正反馈,自然也就没人激励我继续往远处走。
【3】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是头脑发热般地盲目跟风,最终却只能沦为平凡的普通人。以前说,限制一个人成长的是他的短板,所以,好多人就只盯着自己的不足,拼命地想要去弥补。比如,口才不好的人,面对演讲类的课程就特别容易动心,只要你还想要提高你的表达能力,推销人员都会在你这儿获得成功。就像我,明明特别爱面子,脸皮薄,看到别人因为分销弗兰克的写作饭团赚了600多块,就头脑发热地转钱,先购买,再发红包到3个读书群里,然后发推销文案。别人一说句,不要发广告,立马心虚地道歉。最后的结果你肯定猜到啦,我白白塔上了发红包的钱。
而治疗头脑发热的妙方就是先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一味地弥补不足会打击人的自信,扬长避短才是这个社会生存的王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他独特的优势,实在不应该因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妄自菲薄。就像西方评价学生的标准,你数学不好,你外语好也很棒。你学习不好,你运动强也很厉害。你运动不行,你有表演天赋也值得发扬......总之,让每个人找到他最合适的位置。
以上就是我付费学习一年的感受,没有取得成功,没有赚到钱,也没有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但却获得了血的教训。哈哈,花的是血汗钱,浪费的时间就是宝贵的生命,这还不算血的教训?!谨以此文分享给你,希望你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