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6 周一
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在饭店吃饭,偶遇两件相似的小事。一是旁边餐桌的一对母女,小姑娘在吸鼻子抹眼泪,对面的妈妈烦躁的催问着,“你想要什么你说呀,哭什么哭,你说呀,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二是,斜对过的餐桌上,看起来像是情侣或是小夫妻的一对男女,两人都阴沉着脸,拨拉着桌上的菜。只听那小伙子极不耐烦也不高兴的嘟囔着,“动不动就甩脸子,不知道又哪里不满意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那个抽泣的小女孩,这个爱甩脸子的女人,这种用情绪来表达需求的方式,这种“我想要什么,你怎么能不知道,你对我这么不了解不重视,我好委屈好失望好愤怒”的感受,我是如此的熟悉,经常的惯用。
*“我为什么不能,不愿,不敢,直接表达出我的需要,我的感受呢?”这个疑惑,此刻把我触动,让我不由的去想探寻。
在幼时的经历里,在过往的记忆中,我肯定也曾经直接表达过我的需求我的感受,肯定有被关注被满足的时候,也有未被关注未被满足的时候。可是,对于未被关注和满足的部分,被当时的自己解读成:被拒绝让自己很受伤很没面子;自己是不够好的不被爱的;自己是不重要的不值得被满足的;直接说出需求让你满足我,会像乞丐乞讨别人的施舍一样,是卑微的,没有尊严的……
于是,这些其实并不是真相的解读内容(因为幼时的我不可能理解,需求不被满足是有很多原因的,可能是父母此时太累没有精力,也许是别人能力有限无法提供满足,也许是自己并没有把需求表达清楚,让别人不知所云,无从满足……),却变成了一条条自以为是的限制性信念,限制了我直接表达出自己的需要。而换成用情绪表达(我生气了,我沉默了,我难过了……你来猜猜猜),或是隐忍着不表达憋成内伤(假装自己无所谓,没需要,怎样样都好),或是让自己强大成我自己满足自己……
可是,问题在于,在关系中,“你不说,我怎么知道?”的模式,自己感觉舒服么?对方舒服么?如果大家都不舒服,这关系会舒服么?!
*无需抱怨小时候父母或重要他人没有完全满足我们才让我们产生这样受伤的感受和限制性信念,才让我们有这样的模式。谁的父母也不是全能的神,也不可能给予我们所有的满足。幼时的解读也许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在一天天长大啊,成年的我们,难道还要用幼时的经验和解读局限自己么?!
丛非丛写的一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大意是:我表达我的需要,但我不依赖你。
需要是,我选择表达,也承担你给或是不给的后果。你给我,我感谢并享受。你不给我,我再想其他办法,或是接受求而不得的结果。
依赖是,我的需要靠你来满足。你得为我负责。我是渺小无价值的,我得靠你。但我最好不要让你发现我对你的依赖,所以,我不能主动表达我对你的需要,我用其它的方法让你注意感受到我的需要。(天呀,在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都能感觉到:依赖,让关系中的两人都有觉得累,被捆绑的感觉)
*每个人都是有限的,我有需求需要你帮我满足,我需要你,但并不意味着我比你低,比你差,也不意味着我没有价值没有尊严。
我只是承认我在某些方面的确无能,缺乏,做不到或做不好,是需要你的。但我不比你低,因为我坚信我对你有其他的付出和我独特的重要性。
一个人内心真正的强大,不是靠愤怒来虚张声势,不是假装我不需要无所谓,不是要把自己修成万能的什么都会不需要你的帮助;而是坦然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并接受结果。
该要要,该自己创造自己创造。要不要得到,创造出来不出来,结果如何,我都顺遂。
我表达需要,但我不会受伤。我相信自己是被爱的,我也相信谁也不是故意和我做对为难我的。他不满足我,定有原因,但不是他不好,也不是我不好。
*“你不说,我怎么知道?”有需要不直接说,难为了自己,也为难了对方。
坦诚大方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吧,不被满足也没啥大不了的。关键是,“你说了,我就知道了。”这是一份对自己的允许(允许自己有需要,允许自己表达),对对方的诚恳(我坦诚相对),对关系的信任(不管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我信任我们的关系可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