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看了一部温情美好的电影《丘奇先生》,一向以喜剧形象示人的艾迪墨菲扮演了一位安静温柔的厨师,带来了一个拥有世间全部美好的真实故事。
厨师丘奇先生在某一个早晨来到了十岁女孩夏洛特的家里,承担起照顾女孩和母亲的生活责任,他不是田螺姑娘,他是受雇而来。夏洛特的母亲得了乳腺癌,只有六个月的生命,丘奇先生受雇来照顾母女的生活,雇主支付了六个月的生活费用。
故事就从每一天的早餐开始,丘奇先生总是打开收音机,在爵士的陪伴下给母女俩烹制美味的早餐,准备夏洛特带到学校的午餐便当,这一幕让人想起《饮食男女》里老朱给珊珊准备的午餐在学校得到同学们艳羡的情景。
剧情的发展没想到时间跨度那么长,母亲预计六个月的生命延续到六年。在这六年,丘奇先生不仅仅照顾了夏洛特母女的生活起居,承担了母女俩的全部生活费用,还给小女孩带来了很多的改变,他引导女孩爱上阅读,鼓励她接受男孩的邀请参加毕业舞会,他为女孩准备舞会晚装。丘奇先生仿佛无所不能,具有神奇的魔力。
“他不是在做菜就是在弹钢琴,不弹钢琴的时候就是在画画,不画画的时候就是在读书,他本可以成为任何人,做任何事,可是他却选择成为他们的厨师”。这是夏洛特对丘奇先生的描述,对她来说妈妈是太阳,给她温暖,是世界上最爱她的人。丘奇先生像月亮,温和,平静。
母亲离去后,丘奇先生陪伴夏洛特到远赴波士顿读大学之时,并将母亲积攒的优惠券省下的钞票交给女孩,他已经不仅仅是厨师,他是朋友、是家人、是父亲,他给予夏洛特温暖与勇气。
故事并没有完结,尚未毕业的夏洛特带着身孕回到洛杉矶,无人投靠的她来到了丘奇先生的家。丘奇先生没有问她任何问题就收留了她,就像当年照顾小夏洛特母女一样继续照顾她。
此时,丘奇先生自己的生活才显露出来,夜晚的丘奇先生出没于酒吧,酒醉后会大声宣泄,可以听出他是在和逝去的父亲争辩,为父亲的不理解、不认可而愤怒。他也告诉夏洛特他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从故事的时代背景以及对杰伦酒吧的隐晦提示中不难看出,丘奇先生是个同性恋,在上个世界中期的美国,这也是不能被世人所接受认同的。
在夏洛特触及了丘奇先生的隐私底限后,丘奇先生将夏洛特赶出了家门,但当夏洛特遭到车祸变故后,他依然像亲人一样接纳了夏洛特和女儿伊莎贝尔,他们就像真正的家人一样生活,彼此照顾,给予对方无尽的爱与陪伴,直至丘奇先生在夜晚逝去再也没有醒来。
丘奇先生陪伴了夏洛特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他也同样感受到家的温暖,爱是彼此给予的,是付出,是接纳,是将对方视为自己最重要的人。就像丘奇先生最后的一封信写的“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家”。
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高潮与冲突,剧情细腻绵长,画面美好,容纳了世间所有的美好。即便是配角,也充满了爱与温情。酗酒落魄的拉森在垂死的边缘救回了夏洛特母女,但也同时救赎了自己,走出了梦魇一般的困境,获得了人生的重新开始。十岁的男孩欧文成长为有为医生,也许不会和夏洛特有后续的感情发展,但他们曾拥有那么单纯真挚的少年情感。即便是步入虚荣富贵圈的女友芭比,也一直坚守着少女彼此间的真诚友谊。
所有的人、所有的故事,都让人感觉到爱的力量,爱的陪伴,爱的温暖。
电影的细节无处不在,两处葬礼上,都这样说到“有些人除了死者什么话题都不说,有些人只说着除了死者的任何话题,有的人试图安慰你,但是总有人什么都不说(they say nothing because they don't have to)”
懂得、爱,是人与人之间最高尚的情感存在,并不仅仅是血缘。
丘奇先生说:一本书理应从头读到尾,但往往从尾再读回去才能理解其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