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发表于核心期刊《冰川冻土》、吹捧 “师娘优美感”的另类论文,引发舆论热议。争议尚未平息,又有一本核心期刊火了。
日前有媒体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刊发儿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数十篇。笔者检索知网发现,王青石2006年首次在《银行家》发表文章时年仅10岁。
10岁小朋友王青石同学的学术功底到底如何?这些文章适不适合在核心期刊发表?这些文章是不是真正出自他的手笔?这些都有待相关方去核实。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替儿子发表论文之事并不鲜见。
大学时代有位校友,书香门第。其父有些学术造诣,发表论文时,总是将其子作为第二作者署名。
这样操作好处多多。大学时期发表论文说明你的学术能力啊,是可以算学分的,学分又跟奖学金挂钩,直至影响四年的最终成绩排名,以及保送研究生……最后,这位校友都如愿以偿了。
但是你要问我这位校友的学术能力究竟如何?我只能回答不知道!但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有个学术老爸真的很棒!
如果没有学术老爸,但还要写论文完成任务,尤其是要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学术著述中创新、并独树一帜,于是好多学者开始脑洞大开。要说吹捧“师娘优美感”算另类的,那运用马克思主义治理雾霾就更加奇葩了。
几年前,北京雾霾正浓,京城某高校一学者撰文论马克思主义与治理雾霾的关系,在某核心期刊发表。
敏锐的媒体记者将这篇论文在国内著名媒体平台刊出,舆论大哗,网友评论如潮。吃瓜群众开始只是嘲讽这位教授的学术水平,最后引申到开始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并且开始互骂,马克思老人家也遭了殃。
这可不行,舆论风向不对啊,相关部门相当恼火,将国内著名媒体平台总编辑痛骂一通,严厉警告,很快这篇文章就从网上消失了。
之所以产生上述这些奇葩另类的论文,这与事业单位的评职称制度有关。比如教师、医生等,要晋升就得评职称,评职称的重要依据是要看你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发表论文平台的重量级——是省级期刊还是国家级核心期刊。
我有一些教师朋友,整天愁的跟什么似的,找不到门路在期刊上发论文。这也说明,能作为评职称用的期刊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而符合要求的期刊数量又不太多。
尤其是国家级核心期刊,竞争尤为激烈,不但要交钱,而且还要排队。花钱你还别嫌贵,你如果现在想发论文,只能给你安排到4月份以后上刊了。
教师着急,但这些期刊一点都不着急。他答应你1月份出刊的,2月份才出来也很正常。因为版权页上写的还是1月。由于这些期刊不在市场上流通,是直接寄到作者本人手中。因此付印也是不急不慌,跟市场化报刊亭里卖的报纸杂志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这些期刊,几乎没有广告,也没有公开在市场上流通售卖,寄给作者还是免费的。你说他们怎么赚钱养活自己?
一般来说,这期刊上发的每篇论文都有收费。你要不会写,枪手帮你写,你要不知道去那里找发稿期刊,有人帮你联系。这已经形成一个论文发表产业链,只不过是地下产业链。这里滋生的学术腐败是比比皆是。
当然,发表论文者费这么大劲,评上什么副高,正高之类的这些职称后,工资就涨不少。
但这对学术进步真的有意义吗?
所以现在看到某个教授论文抄袭或某个学者写出奇葩论文之后,一通处理。治的了根吗?没用的,过段日子,又有更奇葩的论文会出现。想要根治,除非彻底改变这种评职称的方式。
大学老师讲的好不好,老师可以打分,学生可以投票,需要论文来证明吗?靠发表论文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平,哄骗了国家财政,也哄骗了人们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