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开始学习经济学到现在,半年多过去了。我的《经济学原理》下册也快学完(这速度,其实也挺慢的..)。
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呢?去年看了《富爸爸穷爸爸》,里面说到穷人和富人本质的区别:“他们(穷人和中产阶级)只知道为钱而拼命工作,却不学习如何让钱为自己工作”。这深刻地刷新了我的认知。
为钱工作,这不正是绝大多数人包括很多学者教授的行为吗?所以,有知识还远远不够!对于我这种读工科、对经济金融一窍不通的小白,更是深感不安。“为钱工作”和“让钱为自己工作”的区别就是财商的差别,就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关键所在。而要提高财商,学会投资必须从基础做起。于是,便决定从学习经济学的经典入门教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开始。
在这过程里面,我从无到有地接触经济学概念,逐步建立起经济学的思维。或许里面有很多图表和复杂的分析已经忘了,但本质上很多都是常识,是生活的智慧。下面就来说下到现在为止几个我印象深刻的概念。
——————————————————————
【机会成本】
书本的定义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这个概念重要程度简直是五星。因为我发现它对生活中的几乎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决策选择都有参考的作用,但往往也是为我们所忽略的。
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时间成本。当你把这段时间用来做事情A时,你就不能做事情B。而放弃的做事情B所带来的收益,就是做事情A背后的机会成本,也就是时间成本。很明显,只有当做事情A所带来的收益大于这个成本时,做事情A才有价值。但事实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了隐形的机会成本,只看到所做的事情带来的收益。
我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时间和精力来换钱”。
例如排了好几个小时的队伍只为拿到那一张优惠券、兜兜转转花了几个小时绕小路只为省那点路费……做这些事的时候,不仅时间没了,连精力也被消耗掉。
富人的时间成本往往比穷人的大,所以很多时候穷人更容易有以上的行为,一个对此现象很典型的应用就是课本上说到的企业通过折扣券来实行价格歧视——因为往往只有穷人来愿意花时间来剪下折扣券来获得优惠,富人则更愿意省下这些时间,直接支付高价,这样一来,便成功进行了差别定价。其实这在生活中很常见。这种差异,也是富人和穷人思维上很重要的区别。
但是,难道你的时间、精力真的比那张优惠券、那点路费便宜吗?
这些时间、精力,其实本来是可以并且应该拿来干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例如说学习、投资自己,虽然这些事情不能马上带来收益,但此后带来的回报或许是丰厚的。再者,排队、绕路,相信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心情也会变得郁闷,花那么点钱买回个好心情难道不也是值得的吗?时间、精力、心情,就是背后的机会成本,难道你的这些资本真的不值那几十块吗?
所以,衡量某一个决策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背后的机会成本。
【边际量和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就是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当你做出所有的决策时,其实应该把沉没成本排除在外。这个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实践起来,你会发现很多惊讶的结论。
课本提到的一个例子就是对一部新电影的评价是15元,你用10元买了一张票,但在进影院之前把票丢了,你应该再买一张吗?答案是应该。因为看电影的收益(15元)仍然大于机会成本(10元)。嗯,往往我们会觉得成本应该是20元而非10元。但其实丢掉的10元是沉没成本,可以不加考虑。
初看这个例子,我也很惊讶。这意味着什么?覆水难收,该放下时就放下,这不就是生活里面的智慧吗。在做决策时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边际量,而忽略沉没成本。
这里又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边际量。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第三个就是“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当且仅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我们才应该作出决策。别小看这个概念,当使用边际思考的逻辑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作出的决策才会更明智。它意味着忘掉所有的过去,只集中在当下的收益与成本。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这是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第四个。这句话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本质。这也可谓是整个经济学的简单概括——因为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本质就是受利益驱动的。
课本说道:一位经济学家甚至提出,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
依据这条原理,便可以知道很多现象的成因:绩效考核、汽油税……乃至很多的日常行为。例如最近经常看到转发的内推信息,很简单,因为内推有奖励(嗯,愚蠢的我之前并不知道);例如宣讲会或讲座现场的奖品;再如那“恨铁不成钢”的驾校教练……这条原理如果能恰当运用,也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典型例子便是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的“如果你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就是说,当有事求人时,最好跟他说明这样做会带来给他带来什么好处,而非跟他说大道理。
追求自身利益,听上去好像是不太为我们的道德准则所提倡。但市场上,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结合起来,却能宏观上促进整体的经济福利。这就是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他说道“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这一点我觉得蛮有趣的。有时这种利己、自私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正是这种本质,保证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繁衍。存在即合理啊。
总的来说,在学的过程中,我感受得到,生活中很多问题其实都可以转化为经济学分析。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权衡中,而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的管理,因此我们离不开经济学。甚至在一些意向不到的地方,也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去衡量——如生命。例如为了作出是否安装红绿灯的决策,或者其他一些安全措施,我们就要把生命的“价格”与该成本进行对比。生命的价格如何衡量?这也是一个被热烈讨论的问题,虽然这听上去似乎有违道德。最近看了另一本和经济学有关的书《一切皆有价》,里面也说到
“ 如果不计成本,我们很容易就做过了头……人们自我保护的价格有时不能万无一失,如果坚持一丝一毫的风险也必须消除,这样做要花多少钱钱,我们可能连想也不敢想。”
这里,其实也可以用机会成本去解析——如果机会成本大于生命的价格,那么这个决策就不应该执行。
不止生命,其实文化、信仰、幸福等等背后似乎都有定价的准则。价格其实无处不在。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可以回到原点——因为资源有限,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权衡中。研究经济学,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的各种行为,研究我们的生活。
所以,从经济学的学习里面,也可以隐约感受到它与生活的相似性。在经济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决策上矛盾,例如短期内,要想减少失业,就得面临通货膨胀;很多问题其实都没有确定的解决办法——正如生活,本来就是复杂的。虽然经济学不是万能的,传统经济学有一定的弊端,例如它过分地把人当成一种只会计算成本收益的动物,但还是有一定参考性。
学习,还没结束。发现,仍然在进行。
最后,总结一句:
只要你不把它当成一门冰冷的学科,你会收获很多很多。。。
————————————————
附:相关书单(都是我看了以后感觉比较好的)
《经济学原理(上下册)》(美)曼昆
《一切皆有价》 (美)爱德华多.波特
《牛奶可乐经济学》(美)罗伯特.弗兰克 (行为经济学方面的通俗读物)
《富爸爸穷爸爸》 (美)罗伯特.清崎
《穷理查宝典》 (美)彼得.考夫曼 (查理.芒格的传记,涵盖了他最精华的思维和决策方法。其中收录的几篇演讲稿,绝对是精华,无论是对于学习、生活、投资。查理.芒格是谁?百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