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用理工科的思维理解世界
当我看到这个,用理工科的思维理解世界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书我是感兴趣的。一大原因就是,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理工科的,着实很想知道正确的理工科的思维是怎么样的?它又是如何来理解这个世界的?它有别于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在哪里?大多数又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产生很强烈的愿望,捧起来就放不下去,曾经多次都遇到这样的情况,晚上11点寝室熄灯了,我实在是觉得太精彩了,于是我打着手电接着看。
这本书《万万没想到》的作者是万维钢, 笔名同人于野,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多家媒体的特约撰稿人,并在知乎、果壳等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他的作品以理性思维见长,这一点在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能体现。
此书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反常识思维
第二部分——成功学的解药
第三部分——霍金的答案
我读此书不下三遍,不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结构,我都被它深深的吸引着。里面的思维,也尝尝刷新我的认知,我自始至终都在追求成为一个真诚又理性的人,而此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指导。里面有太多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东西,比如说tradeoff(取舍思维)确认偏误 逆火效应 损失厌恶 随机 误差 赌徒谬误 小数定律 阴谋论 合理性与可能性…………这些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但我们从来没有正确理解它们。
就拿tradeoff来说,“两个好东西我不可能同时都要,那么我愿意牺牲(off)这个,来换取(trade)那个”就相当于我们常说的,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就是这个意思。“tradeoff”要求我们知道每一件事物的利弊,作者在文中说到,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事情是 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的所谓“帕累托改进”,绝大多数情况下兴一利此生一弊,而利弊都不是无限大的。这个可以很好理解吧,早上,你想赖在床上睡觉,你就得牺牲吃早饭的时间,要么选择让舍友给你带(但也不是长久之计),要么选择饿肚子;之前网络上不是有个段子说,我抱砖我就不能抱你,我抱你我就养不起你,大概得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还有就是生活中很普遍的,长的帅的未必挣钱多,挣钱多的很可能没那么多时间陪你。所以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对,我们就要学会tradeoff,否则你会有很多的烦恼和不快。
当然,你会说,我就算不懂得取舍,我的生活也能对付着过下去。但是,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进行tradeoff,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大四你就面临两个选择,就业,考研。你不得不承认,你每天都要做取舍,为了好成绩,你就要放弃更多一些的娱乐时间,(如果你是那种把学习称为娱乐的另当别论),为了陪好女朋友,你得放弃大多数和舍友在一起的时光。这些都是常见的不能再常见的例子了。但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太常见了,太普通了,以至于我们可能从来都不在乎。
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以一种不直截了当的方式影响他人,然后再影响自己。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最基本的一个结果就是好东西虽然多,你却不能都要。那你该要什么呢?
你该要的是想明白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对于我来说,如果一件事情有利有弊,只要利大于弊,那么我选择去做,无论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于是生活中很多时候,我就会选择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因为我知道那些事对于我来说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真诚就是问题已经出现了,不要回避,更不要躲避,勇敢面对,理性,便是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它,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和怨天尤人。
“tradeoff”要求我们必须要放弃一部分安全感,这样我们才会有所进步。否则你很可能会困在当下,止步不前。主动放弃一部分安全感,不等于没有安全感,反而可能是最好的安全感。举个例子,我高三那会就没有这种思维,但是我同桌就会,可能当时她还不知道她自己会的这种技能叫取舍思维。她是怎么样呢?她学习一般,但越是临近高考的每次考试,都好像能超常发挥一样,会的她基本能都对,不会的要不就蒙,要不就懒得看,所以她的时间基本上用来对付她会的以及可能拿到分的,而我总觉得自己能做出来,遇到一道题暂时解不出来,总想着必须要把它弄出来,否则我就做不下去下一题,而一旦超过一定时间我还没有弄出来,我就开始犯困了,后面还有好多题没做,一下又开始慌了,导致很多该对的也没对,时间也没有了,也做不完了,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次次的考的不如意,自己开始怀疑自己了,老师开始找你谈话了,家长觉得你可能有问题了,你的心里很多很多莫名的感受全都一股脑的涌上来了。你想过放弃,想过各种,开始放纵自己,后面的就更不敢想象了。这种坏习惯让我吃了很多亏,但是我就是不愿意放弃,后来经过多次的挫败,我不得不选择放弃,后来的情况才有所好转。最后你回过头来看的时候,你其实会发现,你放弃的真的不多,只是一点点而已,但就是那个主动放弃的动作很难很难。追求百分百的安全感,不仅会拖累自己,很可能也拖累你身边的人。
文中说到“tradeoff”要求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这是理工思维的最根本方法。理呆们常喜欢用实验,数据来解读事物,一篇正经讨论现实问题的文章总要做点计算才说得过去。最显然的一点就是各种各样的论文了吧,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宝妈,她是某大学的博士,她本来是别的专业领域的,但因为自己的孩子,看了各种各样的育儿论文文献,最后还在育儿这方面也成了专家集结了一大批有相同问题的妈妈,一起研究。你看,现在很多人尤其是高学历的人,遇到个啥事都喜欢立马查阅相关方面的论文文献。用实验,用数据说话,仿佛才是最合适的,最放心的。
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对此是这么说的,本书所谈人性,都是通过认知科学的实验研究,得出我们自身的认知倾向。这些倾向并非十全十美,往往造成我们的错误认识。了解我们自身的思考过程中的陷阱,可以有意识的避免很多常犯的错误,学会用理性审查直觉。
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本书涉及具体的科学知识不多,但对于培养科学精神大有裨益。不仅理呆们有必要好好研读,而且文科生们也适合读一读,来理呆们的世界里看一看,也是很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