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7年多秘书生涯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是当时的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后来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邱大泉先生。
我从当打字员时本职工作之余写通讯报道,到改任秘书正式参与公文写作,必须经历一个适应过程,毕竟这是两类文字体裁。一开始,我起草个会议通知、工作简报、会议纪要、转发上下级文件批语等等,没什么问题,而领手起草领导讲话稿,能力就明显跟不上了。
我第一次参与起草县委书记会议讲话稿,写的是第一部分即形势分析,有的内容过于庞杂,有的内容过于笼统,所有内容到了邱大泉主任那里,几乎被改完了。看着我满脸的尴尬和不开心,邱主任先是安慰了我一会,接下来,说他在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时,起初写材料还不如我呢,被当时的县教育局副局长吴殿元先生改动得没剩下几个字了。当时脸就挂不住了呢!可是也不敢发作。经过吴局长的一番讲解,他才豁然醒悟!打那以后,他公文写作能力逐渐提高,标志是,随着时间推移,被吴局长改动的内容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你,邱主任对我说,既然干上这一行了,就要干到最好。要干到最好,一开始,就要认真学,不要怕出错。出错以后,要冷静分析,找出来错的原因,把欠缺的能力补上,下次就不会在同一个问题上出错了。我们写出来的东西,要经得起人家品,经得起人家评,经得起人家改。什么时候,经得起人家品了、经得起人家评了、经得起人家改了,你才会慢慢发现,你写的东西,被别人改动的,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到那个时候,你就算出师了。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写的东西,只是起草或者说只是打个草稿,还要经过科长、主任、领导人等层层把关呢,有的时候,还要提交会议讨论、修改以后,才能通过某某领导的嘴给念出去。所以说,我们写出来的东西,不是个人署名的文艺作品,而是公共行为,是官方文书,是官方意志的文字体现。所以说呢,表达要准确、要完整,还要通俗易懂,更要操作性强,绝不能虚头巴脑,绝不能写得跟学术论文似的,那样云里雾里的绕来绕去,让人看了不好理解,或者说,容易产生多种理解。公文写作,往往是,一个标点一个符号用错了,一个的地得用错了,一个词汇用错了,在执行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有的甚至会导致若干数量的人头落地、生命消失!以后,我会抽时间给你讲讲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邱主任的一席话,说得我茅塞顿开,说得我心悦诚服,使我顿生敬意,使我认识到了自己刚能写几篇通讯报道稿件就志得意满、就趾高气扬的肤浅和无知。真的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之后,我就找来一些上级领导会议报告和讲话,把它们拆解开来,从而学习一些表达技巧、叙述窍门和论述方法,记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以便今后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渐渐地,我发现,秘书科科长和邱主任,对我写的公文,改动得越来越少,有时候竟然出现整篇内容没改一处的情况!这种变化,我也只能心中暗喜,绝不敢明显地表露出来。因为我已经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年龄、资历,还是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等等,我在他们面前,都只能算是一个远没出师的学徒而已。
从我当秘书开始,我就时时提醒自己,我之前是一个打字员,在当打字员的八年时间里,人家喊我最多的就是三个字:打字的。哎,打字的呢——满楼地吆喝。再之前,我只是一个工勤人员,楼上楼下回荡的那四个字:扫地的呢——会叫喊得我从楼里到楼外、从这间办公室到那间办公室,跑来跑去,还不敢有半点怠慢,等等,等等。到了这个时候,人家改口喊我某秘书长某秘书短了,那都只是在喊我的职务,而不是喊我这个人,尤其是从司机、大门口保卫人员、食堂炊事员,到仍在打字员位置上坚守的人,从在农村工作的区委书记区长,到在城里工作的部委办局正职副职领导们,对我态度的变化,对我的尊重,对我的友好和热情,有的甚至有一点点巴结的成分等等,都是冲着我身上披着的皮来的,都是冲着我屁股底下坐着的位置来的。因此,我绝对不敢有半点的轻狂和得意。特别是陪着县委领导检查工作的时候,会小心翼翼,会轻手轻脚,会注意自己的站姿和坐姿,会准确地把自己与领导的距离控制在不远不近的范围,该说的,三言两语,该做的,尽力做好,坐在车里时,即使再困,也要强迫自己强打精神,陪司机小声聊天,缓解他的疲劳。
在有空闲时间的时候,我会主动帮助打字员校对材料,帮助收发员分发和寄送材料,帮助其他秘书整理材料、誊写材料等等。
从我进秘书房间办公开始,秘书科打开水、拖地板、抹桌子等杂活,我就不要工勤人员代劳了,都由我来做,无非把上班时间提前一些就是了。这个做法,一直保持十多年。无论我到哪里,这些杂活都由我来做,绝对不准别人代劳。
另外,仍在坚持写通讯报道,得到的稿费,除了买茶叶公用外,我就订阅杂志、购买书籍,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两不相误。
在我改行担任秘书的第六个年头即1989年6月份,秘书科科长升任办公室副主任,我被提拔为秘书科科长。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次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