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当打字员的这八年时间里,我也一直在寻找着机遇,并且在寻找机遇的过程中,做着迎接转机的准备。
县委办公室秘书,都是从全县城乡精选出来的。他们写出来的文件、材料,是全县最好的公文。这些公文来到打字员面前,往往被批改得眼花缭乱。为此,前任打字员跟秘书们吵架,司空见惯。但我这个新任打字员却把这些改动当作了学习机会,不仅不会吵架,而且还会把改动前后的文字进行认真对比,从中学到很多在教科书上学不到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能看懂的,反复体会。看不懂的,就请教秘书、秘书科长、办公室分管副主任直至签批文件的县委领导。他们也乐此不彼。只要我前去请教,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暂放手头工作,耐心细致地对我讲解批改的依据和理由,结果是,我不再困惑或茅塞顿开!
一个偶然发现,使我萌发了写作念头。县委宣传部通讯科在我们秘书科隔壁办公,几乎每天,他们都要来找材料、了解动态、索要信息等。在以往,我没发现这个机遇。突然在某一天某一刻,我灵光一闪:这些文件材料都是从我手里流进流出的,他们能据此写成通讯报道,我为什么就不能写呢?
没想到,从秘书到办公室主任,全都支持我、鼓励我!为此,我信心满满。
记得我第一次把领导讲话改成新闻报道时,是某秘书帮我改的稿,几乎把我费尽心思写的稿件,删除快一大半,接下来,他安抚我一下,然后,把为什么删掉,要怎样去改,对我作了详细解释,再接下来,要求我按他说的把稿件重写一遍,自己看了没什么问题了,再交给他修改。如此反复几次,一篇稿件便大功告成了。
这番手把手的辅导过程,我终身难忘!
从此以后,我写的每一篇稿件,都在我精心修改以后,呈送某秘书把关。渐渐地,我发现,被改动的地方,越来越少了。终于有一天,某秘书说,通讯报道写成这样就可以了,你自己多改几遍就行了。另外,你要多看看报纸上,同类的东西,人家是怎么写的。省里的,中央的,写出来的东西,比我们的水平,可是高很了呢!于是,我开始研究报纸上的各类文章,把它们拆解开来,从而找出门道、找出技巧,用来指导自己的写作过程。
第一次在大街上的大喇叭里,听到县广播电台向全县城乡播送我写的通讯报道稿件时,特别是听到我的名字时,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简直比喝了一大杯二锅头还爽呢!整个人的身心,飘飘然,欣欣然,溢于言表!
我清楚地记得,我从县广播电台领到的第一笔稿费,是4块钱!我自己贴了1毛钱,到县土产公司门店,买了1斤炒青茶叶,恭恭敬敬地装进秘书科电话桌上的茶叶盒里,供大家享用。为此,秘书科科长表扬我好几回!
1983年,中央发文件,有条件地,把县以上党政机关里在干部岗位工作的工人身份的人员,转为正式国家干部身份。我荣幸地进入了这个行列。
1984年,全国范围的机构改革工作拉开帷幕。一大批年龄大、文化低甚至没有文化的老干部将要退出实职工作岗位,急需一大批年龄轻、文化高的年轻干部接替上来。县委办公室也是如此。县人事局转发我转干批文通知的当天下午,县委办公室主任陈朝仕先生就把任命我为县委办公室秘书科秘书的申请登记表递到了县委组织部部长的办公桌上。
一天后,县委组织部任命文件下达。从此,我告别了八年打字员生涯,开始了为期7年多的秘书工作。如果没有当打字员时学写通讯报道的文字锻练和转岗准备,这次机遇多半会与我擦肩而过。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次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