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靠味道去记忆的人
文/干锅鱼
wechat/ganguoyuer
好多人,尤其是第一次见的人总会问,为什么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好有食欲的赶脚。以前并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回忆跟他的点点滴滴,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种种味道的串连下存在于我的脑海当中,无论是甜蜜的,苦涩的,都记忆犹新。拿食物来做名字,似乎也就说得过去了吧。
我们在一起的四年,搬过三次家,可以说是到处漂泊,过着大多数北漂一样的日子。只是我俩似乎冥冥中总能找到一个微弱的共性,就是对于周围美食的寻找,然后一起在那个或大或小的馆子里消磨时光解决口舌之欲。
我们刚认识的第一年,那时候我刚刚跟发小分开,他回山东发展,而我继续在北京打拼,于是就临时找到了距离公司只有十分钟步行距离的一间屋子,对面住着房东,一个蒙族汉子。屋子很小,只有一张单人床,他死缠烂打的要跟我住在一起,想想也没什么,也就从了,没想到这么一住,就是四年。而这间屋子,其实是房东的厨房,这也冥冥中让我俩的结识注定跟味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
那时候他没有工作,我拿着不到五千块的工资,付房租之余,就是解决我俩的吃饭问题。楼下的拉面馆是我们最常光顾的,一大碗只要8块钱,能吃到撑,味道真是不错,大棒骨熬出来的面汤,再芡点葱花,味道真是绝美。
偶尔改善一下伙食,就到楼下的711,买上十几块钱的好炖(他总是喜欢叫它关东煮,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人俩馒头,连汤一块干掉,真是幸福极了。
接着家里又来了第二只喵星人,小厨房实在是住不下两个人再加两只猫了,正好房子到期,我们就决定搬家了。新房子也是小小的,大概也就40平米吧,水泥地,墙皮很破烂,之前的住户住的有些邋遢。搬家的时候赶上我出差,他把所有的家具都挪开,给整间屋子都贴上了淡淡的壁纸,一下子让这个小屋子有了生气。就这样我们在这里住了整整一年半。
这个小区很神奇,只有一栋楼,并且是全封闭的,据说是哪个大国企当时的自建福利楼,所以配套设施非常好,楼下就是一个不大但是品类很全的菜市场。周末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去买上一条鱼,做一道红烧鱼,得我妈的真传,味道还是很不错的。菜市场门口有一个摊位,夏天的时候我们会去那批雪糕,红豆的和奶油的小布丁是我们俩的最爱;冬天的时候又会改成坚果店,糖炒栗子也是让我们很陶醉的一个单品。
在距离小区只有不到一个街区的十字路口,有一家卖烧鸡的小店,早上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卖完就收摊。每天早早的就会有人在那排队,若是赶上我俩谁下班早,就会过去排队买一只烧鸡或者卤货,解解馋。尤其是家里如果有客人来,这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道硬菜。
夏天热的睡不着的时候,或者外面月亮特别亮的时候,我总会闹着要下楼溜达溜达,溜达的终点必定是街对面的烧烤店,坐下来不一定点烧烤,但必定要来的是一份炒花蛤和一大碗疙瘩汤,要是想多吃点就再一人来上一对鸡翅,那种满足感,不言而喻。吃干抹净,回去连牙都不刷就进入梦乡,我仿佛听到了脂肪生长的声音。哈哈。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去京客隆买东西出来,门口是一个类似食堂的小吃店,一时犯懒,不想自己下厨做饭,就临时决定在这里解决。没想到,一碗油泼扯面彻底征服了我俩,恨不得连着吃了一周,甚至在搬家之后也还回来吃过好几次,如果那里有VIP,我俩绝对是毋庸置疑的超级VIP,连档口的小师傅都认得出我来,总是笑意盈盈的问:一碗还是两碗啊。
在这个小屋子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我俩都觉得它已经无法承载我们俩的感情了,就决定再次搬家,于是就来到了百子湾,这是我们在一起的最后一个房子,很大,装修很好,三只喵和两个人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拥挤的,恩,忘记交代了,我们又有了第三只喵——小怪物。
起初,我一直抱怨这里离我活动的区域太远(自打毕业开始我就一直住在三环附近),还一直觉得这里配套设施不够健全,交通也并不方便。不过,后来我辞职休息,却也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于是,新一轮美食搜寻又开始了。
最先发现的是公交车站的铁板烧,其实味道一般,但每次下班或者夜里外出回来,看到师傅在酷暑或者寒风中,就不落忍的买上几串打打牙祭。香肠和年糕我总喜欢让师傅烤的焦一点,外酥里嫩的口感着实让我着迷。
另一处宵夜的好去处,就是距离我们大概有半站地的一个十字路口,很不起眼的一个街摊儿,远远的只能看到一个歪歪扭扭的“串”字,生意却很是红火。每年大概只有两三个月是不开的,其他时间不论是深秋还是酷夏,都能见到那个黝黑的小哥们儿熟练的烤着一大把的肉串。之所以生意不错,跟他们用料讲究是分不开的,虽不是什么北纬37度精心养殖的羔羊肉,但货真价实是羊肉串,无论从口感还是口味上都绝对是我吃过的烧烤里排的上号的。我们俩在那度过了很多个夏日的夜晚,也招待过很多很多朋友。最妙的一次是跟几个美女姐姐从一场高大上的活动上回来,带着精致的装发,穿着考究的服装,坐在马扎上,喝着啤酒爆粗口聊八卦。再回头,已经物是人非了,只有那烤串店还在,就连那个黝黑的小哥,也已经发福到快认不出来的地步了,不过,小哥虽然胖了,串儿还是那么正宗。前些日子还跟大刘一起吃了一回,挺好。
还有小区对面那个大菜市场里的那个烧饼摊儿,之前有在朋友圈里写过。外酥里软,粘的满满的芝麻让人欲罢不能。后来市场拆了,过了不久,我们俩也因为异地的问题结束了四年的感情,伤感的情绪随着周围熟悉的人和物的离去愈来愈浓烈,一直持续了好久好久。直到有一天偶然间知道,烧饼铺搬到了离现在的公司不远的一个小市场里,着实让我欢呼雀跃了好久,立刻买来回忆一下曾经的味道,一时间,让我恍惚,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一切如旧。
就这样,在味道的指引下,我们俩走过了既苦涩又甜蜜的四年,他说:这是他三十年的人生中最快乐的四年;而对我,却只记得了这些味道,而忽略了他在这些味道中不可磨灭的影响,没了他,一切都味同嚼蜡索然无味了。
人,或许就是这样,总是让你吃同一种食物,哪怕是人间极致的美味,你都不会记得其中的美好,而真当失去了,却开始想念这种味道,而其实,你真的还确切的知道那是什么样的味道吗?
我,一个靠味道去记忆的人,很庆幸,还有一种东西让我能回忆起曾经的生活和曾经的美好。最后,谢谢你,我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