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回家祭拜父亲,顺便去了姑父家和叔叔家。
叔叔们的家在距离我们小街上十里地左右的山里。他们村子里的人住的非常分散,要么两三户住一道沟,要么三五里没住户,除了山上少量的树,就是沟沟岔岔,非常偏僻。依山而修的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泥路可以通行,路面有很多的滚石,大小不一。路宽大约三米左右,只能单行一辆车。右面靠山,左面是距离路面十几米高的河沟,行路特别操心。
不太好走的上坡路,很多个急转弯。
看看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我们姐仨一商量,觉得春节再回来的话,时间有点紧张,趁着这次时间充裕,把该走的亲戚都看看,年后如果天气不好的话,就不来回跑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想让叔婶们劝劝妈,去我家过年,或者去小妹家过年。因为妈妈一直拒绝出门,哪儿都不去,她一个人在家毕竟还是孤单,我们不放心。可她说啥都不答应,态度特别坚定,说大过年的哪能去闺女家,只能在自己家。我们实在说不动,又不想她不高兴,想让叔叔给做做工作。
到街上的粮油店,买了质量好点的米面油,准备了四份,带给姑父和叔叔们。
前些年,正月里串亲戚,拿的大多是奶或者饮料,又或者麦片之类的。去姑舅姨、叔叔们家里,他们对瓶瓶罐罐、汤汤水水之类的礼物不太热络,在他们眼中,农村人喝这玩意,哪有大米汤、白面条利口耐饿。即便再好的奶,他们最后都给放的过期了。
后来,我们姐仨就换拿米面油了。一人一样,每家就都有了,反正他们平日总是得要自己做饭的。
米面油,物美价廉,经济又实惠。他们喜欢,我们也开心。
大姐开着车,后备箱都塞满了。妈陪着我们姐仨一块去的叔叔家。
以前,总是父亲每年陪我们去叔叔家串亲戚的。这两年,就只有母亲陪着了。
到了叔叔家,二叔和小叔特别热情,打盆火,跟我们坐一起聊家务。四婶一个劲张罗着要做饭,我们阻挡了,说多坐会儿。
说起妈一个人在家的事,我们游说小叔帮忙劝说。没想到,大我们七八岁的小叔也是个老封建:“那可不行,怎么着都不能去你们家,过年还得在自己家。就算娃子不回来,也不能去女家。去姑娘家过年,算咋回事,村里人不笑话死了?”
二叔接过话题:“闺女是嫁出去的,不能在娘家过年,不然,穷娘家的,这都是自古留下来的风俗。你妈也不能上你们家去,儿子家不去,去闺女家,不是让人说闲话吗?”
听听,这还没开始劝呢,俩人开始打烂锣了。你一言,他一语,妈的态度更坚决了。
我们也只能苦笑着,摇摇头,算了吧!这封建思想不得了,跟父亲一样,在他们眼中,嫁出去的女儿都是泼出去的水。
对他们,苦口婆心的劝解是没用的,除非他们自己觉醒。
我们家的这几个叔叔跟父亲一样,对儿子掏心掏肺,对闺女平平常常。都是拿命干活挣钱,为儿子积累财富的人,对待女儿的口头语就是“管她去,有人管”。
我们这辈的姐妹六个,我们家三个,叔叔们家各一个,共同认为,父母都是“偏心眼”,还都是重男轻女的思想。
比如小叔,为供儿子读大学,下矿井干活,挣的都是要命钱。儿子结婚,花了他几十万,儿子在大都市买房,首付的钱是小叔拿的,攒的借的几十万。再苦再累,他心甘情愿,高兴。小叔家的姑娘考上重点高中了,硬说没钱供读,让十六岁的小姑娘早早出门打工去了。
二叔、三叔也是一样的思想,宁可委屈自己、委屈姑娘,就是不能委屈儿子。都觉得儿子是传宗接代的,闺女是人家的,心眼偏的没法说。
遇到事,跟我们家一样,姑娘得往前跑,做不好,做不到,还得挨骂。
看俩叔叔都支持妈的态度,我们也无可奈何了,都是犟脾气,那么拗,我们改不了的。由他们吧,根深蒂固的顽固,再加上传统的思想,我们只有放弃想法。
回到妈家,给妈留了一些钱,交代了过年需要置办的东西,我们也就匆忙坐车回来了。
有妈才有家,只要她顺心如意,我们也不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