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了一首纪伯伦的诗,
诗歌译文如下: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虽和你同在,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看到这首诗,便有了今天的思绪。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要表达的意境:对孩子,可以爱但不能溺爱,可以引导但不可以控制,要让孩子做她自己。我们去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父母的角色,但孩子究竟怎样还有未知的变数,那就已经不是我们能决定了的。
仔细的看一下我们自己,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到我们受到父母的很多影响,有的也很深,而且有些影响我们可能还没有清晰地觉察到。但是我们有很多的变化、很多的学习、很多重要的成长,并非来自我们的父母。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父母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只是一部分,而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成为怎样的人,会受到我们的影响,但也只是一小部分。
很多人会给孩子这样强调,三岁决定一生,七岁决定一生,家庭教育决定一生,高考决定一生,和谁结婚决定一生…… 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家人们也不会同意吧?什么叫决定呢?决定意味着不能改变,否则怎么能叫决定呢,只是影响,或大或小,而不是决定。而事实上,我们的生命随时在改变,随时可以按照我们的期待改变,而人天生适合学习和改变。
现在父母的很多焦虑和压力来自于他们以为他们在决定孩子,也包括我在内,没进入育心之前,内心是很焦虑的。我总想着如何教导孩子,为孩子创造什么样的条件来决定孩子。现在想想,只要把“决定”换做“影响”,那个焦虑和压力就会小很多,亲子生活的氛围就会宽松很多,而我们育心的家人们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每天坚持和孩子读经典,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而不是一味的纸上谈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孩子好好学习,不要玩游戏,不要看电视,而我们自己却拿着手机看,一刻都离不开。让孩子尊敬老人,我们自己却常常对自己的父母出言不逊……俗话说,身教大于言传。我们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让孩子做到。由此看来,真正的家庭教育,乃是父母的自我教育。你希望孩子有什么改变,就先自己改变起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性情;播种一个性情,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我门育心平台不是有这句话吗,“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看来我们已经掌握了家庭教育的真谛了,为我们自己点赞!
在平台学习的久了,尤其是最近学习了萌妈分享的《家有孩子上小学》的系列,我觉得,父母最重要的不是“为他做”。我不是说不需要“为他做”,还是需要的,还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他长”,让他按自己的样子长。你的孩子很像你,很多地方很像你,除了受你的影响,还有你的遗传,所以,很多很多的地方像你。可是,他从本质上完全不同于你,他是另外一个人,他是他,你是你。你无法用你的经验来预测他,也不能用你的经验来决定他的未来,你可以向孩子分享你的经验,让孩子自己按需来吸收你的正能量,那是很好的,但你不要用你的理解和经验来塑造,那会妨碍他,因为你绝不是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要觉得为孩子做得越多就越好。等到孩子渐渐大了,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孩子:我们当初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这是我们一辈子的遗憾。孩子,你那么年轻,那么有朝气,你完全有达到那个高度的机会,我对你有信任,有期望。然后,我们就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当年,陈景润的老师,就是那样把哥德巴赫猜想接力棒交给了陈景润。谁知道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呢?也许一不小心就达到了巅峰。
分享和塑造的区别在于,分享没有强迫性和方向性,而塑造常常是强迫的和定向的,分享是:这是我以为的,不一定适合你,仅供参考;塑造是:你要这样才行,否则的话就很不好甚至很可怕。我们经常把孩子囚禁在我们认知的笼子里,听不见孩子的心声,还口口声声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
分享是帮孩子长,塑造是为孩子做。当你分享的时候,你给了孩子一些参照,这是一个帮助;当你塑造时,你实际上在要孩子成为“你以为好的人”、做“你以为好的事”,这必然成为一个妨碍,即便它有些时候是好的,但根本上会成为一个妨碍。因为他和你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当孩子有做某事兴趣的时候,不要干涉,只是分享出你的经验,让他亲自体验。比如:孩子们想洗碗了,我们若说:“你不要洗了,要是把碗打了,把手割一下怎么办?”孩子想尝试炒一下菜,我们若说:“太危险了,要是被油烫一下怎么办?”……想想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成为你庇护下的温室里的花朵,什么都不会,也不敢尝试,因为他们只知道危险,而不知道其中的乐趣。因此,一定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父母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从小就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以前我总是担心的过多,不敢放手,最近在慢慢的学习中,让浩宝也干一些家务活,比如切菜,洗碗,鼓励他去商店买一些日用品等,试过之后才发现,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槽糕,还会让我感到惊叹,竟然可以做得这样好。浩宝第一次洗碗,我心里满是担忧,可是小手的洗碗动作很自然,洗的很细致,到处都擦来擦去,感觉比爸爸都洗的好呢。我拍了视频给浩爸看,浩爸也感触颇深,觉得应该放手了。
当你觉得孩子是你的,你会紧张,会自私。如果你看到孩子是属于世界、属于生命,你会放松,因为你只要尽这份力就行了,除了你还有全世界可以帮助他,还有未来会帮助他,还有生命本身的神奇推动他。 所以,请我们放下大人的姿态,我们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选择和孩子一同成长,争取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最后以诗人海桑的一首诗《一个小小孩》,引用作为文章的结尾。
一个小小孩,如果他干干净净、
衣帽整齐,如果他规规矩矩,
这可并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开口,
便是叔叔好阿姨好!
再见!再见!你好!
如果他四岁就能让梨,
这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小小孩,应该是满地乱滚、
满街疯跑,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
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他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的游戏,
他只是一只自私、可爱,
又残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
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
而不是朽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