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朋友圈似乎成了父母为孩子打卡学习的地方。
这大多是因为幼儿园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然后发到朋友圈,表示完成每日阅读任务。
对于阅读打卡家长们褒贬不一,有家长对此颇为反感,认为流于形式;但也有家长认为能起到督促作用。
必须发朋友圈才算完成阅读“打卡”
黄先生的孩子在坪山一所幼儿园就读。近期,班上老师发起了为期一个月的读书活动,要求家长每天至少陪孩子一起阅读20分钟,同时把亲子阅读的视频或图片发到朋友圈,还要写明自己是哪个幼儿园的学生,完成任务可获得奖状。
可是,黄先生因为忙碌不能每晚都陪伴孩子读书,有时就改为爷爷陪同,但因老人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黄先生又不想每天发同样内容被朋友屏蔽,于是并没有发朋友圈打卡,没想到孩子就此被认为没有完成阅读任务。
对此,黄先生委屈地说,老师只要与孩子交流,便知道是否有读书,朋友圈“打卡”不是唯一的判定标准,而且发朋友圈过于形式主义,并不能起到读书交流的作用。
有些网友和黄先生一样,也反对朋友圈“打卡”行为。
网友稻壳:我也曾陪伴孩子完成21天阅读任务,但是慢慢地,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录视频上,认为是为录视频而读书,我于是马上中止阅读“打卡”行为。
网友ZOO:老师要求发朋友圈时,必须附上孩子个人信息,并且说明是在哪个幼儿园就读。这难道不是间接地为幼儿园打广告?问题是,发布太多孩子的个人信息是否安全?
不过,有些家长对此持赞同态度。
郑小姐的孩子所在的幼儿园也开展一次为期21天的亲子阅读“打卡”活动,完成会有奖励。她已连续10天“打卡”。对此,她认为,一天发一次朋友圈的频率可以接受,在每日“打卡”要求下,她已陪伴孩子读完10本绘本。
另外一名网友也表示,为了完成任务,她不得不在朋友圈“营业”。一开始有些反感的她,看到孩子在这个活动督促下,认字能力和知识储备不断提高,内心也非常欣慰。
其实,阅读打卡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大的争议,主要在于家长所站的角度不同。
最初阅读打卡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加上家长的引导方式不同,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配合老师,让孩子在阅读打卡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 多跟老师沟通,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
因为一些原因,孩子完成了阅读,但是没有按照要求发朋友圈的时候,要及时的跟老师沟通。
日常发朋友圈的时候,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也避免打扰到朋友圈的好友,这条动态可设置为仅老师可见。
二. 认真对待,不做秀,不应付了事
在亲子阅读时认真引导孩子产生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的表扬,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这样,继续阅读会更有动力。
三. 拍视频不要打扰到孩子
家长在孩子阅读拍视频或照片时,不要强调拍视频或照片打卡的重要性,而是要多跟孩子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每次最好是等孩子进入阅读状态了,悄悄的拍一下就好,不要总是为了拍而拍,在拍的过程中还不断的让孩子拍姿势,找光线等等,这样不但会打扰孩子,还会让孩子的注意力由阅读转移到拍照上面去。
四. 给孩子找一个有共同阅读兴趣的伙伴
孩子有共同阅读兴趣的小伙伴,彼此间既能相互激励共同坚持下去,又能交流各自所学,潜移默化中,还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 在生活中应用或实践阅读中学到的知识
将幼儿的阅读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去外面吃饭时,让孩子练习读菜单;孩子做好事时,夸她像白雪公主一样善良;去公园时,问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样既能巩固阅读中学习到的知识,还能激发幼儿问问题的兴趣,进而阅读更多的书。
其实,阅读打卡这件事,只有家长重视了,孩子才会重视。家长正确看待,并积极参与,孩子才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的家长普遍比较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通过亲子阅读、阅读打卡、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增进亲子感情,从中与孩子进行沟通,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因为等孩子长大了,你想陪伴,孩子都不需要了!
注:部分资料、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