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老两口晚年来东京旅行,看望儿女,大儿子幸一是个大夫出诊忙,大儿媳要照看孩子。把老人退给了大女儿,大女儿是个事故小气的人,自己有个理发店,嫌老人麻烦,连细一点的糕点都不舍得给买。想着让老人自己去热海玩,却给定了最差的旅馆,老人嫌繁杂,就提前回来了,很不开心的问老人,怎么不多玩两天,然后把老人退给丈夫已过世8年,还有工作的寡妇二儿媳纪子。纪子心眼好,对老人孝顺毫无怨言。两老不忍打扰纪子,就回了老家,不料老妈妈突发重病去世。
在葬礼结束,每个人有各有说辞,小儿子敬三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大女儿埋怨爸爸怎么不早说,事后急着要妈妈的东西,说是要“留作纪念”,该吃吃该喝喝,第二天就要走,还说自己忙,让纪子留下来;大儿子什么都没说,一起走了;小女儿觉得哥哥姐姐们好自私,只有纪子留下来照顾老人,亲骨肉竟比不过外。在纪子走后,只剩平山老先生一人,回望着过去。
每个人物个性鲜明,在每个人身上都可以发现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不想站在道德至高点去批判他们,当小女儿向纪子抱怨时,纪子说虽然我不想但最后我们每个人都会变成这样,孩子各自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开始想摆脱父母。小时候,我们在父母手心里长大,一味索取,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家庭工作,便淡忘了他们。在三个老人喝酒时,其中一个向平山老先生抱怨自己的儿子,平山老先生说他的儿子也如此,不要期望太高,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太太问老先生,你是爱孙子多一点还是儿子,先生说,还是爱自己的孩子多一点,可是孩子们长大后都变了。其实我们的父母什么都明白,只是不说破罢了,因为这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因为自己是父母的孩子,所以在父母面前永远一味的索取,而自己意识不到。在我们有了孩子后,他们也会像我们这样,我们就会像我们的爸妈一样,自己老去,就这样循环着。而纪子,我承认她是个善良的人,可我想也正是因为她不是亲骨肉,所以这些事看的很清晰一些吧,明白了其中的关系,自然就会对老人孝顺。
这么多人,我最终想成为什么样的儿女,我只想对自己说,多考虑一下爸妈的感受,他们需要的不是我给他们买多好的物品,带他们去多好的地方,他们只是需要我的陪伴,就像小时候我需要他们陪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