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文章中描绘的山、水、渔船、村镇,无一不让我心驰神往。尤其是河边的那些吊脚楼,到底是长的什么模样?
为此,我在网上搜索了吊脚楼的图片。那些挨挨挤挤模模糊糊的照片,实在是不能满足我对文章中意境的渴望。心想:如果有机会一定去实地考察一番,看看现实中的吊脚楼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因为沈从文描写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情景,如今八九十年过去了,那时的房子早该没有了吧。
就算是有,现在的陆上交通这么发达,水运早就成了历史,哪有机会像那时那样,坐一叶小船,在风景秀丽的青山绿水中,体验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呢?
对于在北方平原出生长大的我来说,从小就对书中描绘的南方山水向往不已。去年冬天的南方之行,算是暂时满足了一下多年的愿望。
山青水秀、风景秀丽,这样的词用在南方的风景中,真的很苍白,如沈从文所言:在风景面前,所有的语言都显得单薄无力。
就算是冬天,我一个不会照相的人,随手一拍都是美景。
上面这两张是在火车经过秀水时拍的,火车伴着这条河行驶了很长时间,我一直坐在火车的过道上,没舍得离开窗户。
还有在海边的小岛上,每天清晨望向东边的出海口,那从海中一跃而起的朝阳,照射着刚刚涨上潮来的滩涂,像洒落了满世界的金子。
在那个不足半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奇峰怪石林立,众多的树木在石缝中扎根生长,有的树根把石头撑得四分五裂,树干直冲云霄。
最奇妙的是小岛东边是褐色的土壤,西边却是米色的沙滩。退潮后,东边的褐壤里盛产牡蛎,附近村镇上的人都拉着自制的小车,下去采牡蛎。而西面沙滩上,只有几只散养的公鸡,悠闲地在沙中踱步。
多石山少土地,村镇上的建筑惜地如金。房屋紧凑,街道窄小拥挤,这样的空间孕育不出将军肚的男人和水桶腰的女人,到处见到的都是苗条的身材。
每次读到“吴侬软语”这个词,心里总有一种温暖与亲切。走在这些拥挤而有序、错落而整齐的街道上,耳边是细柔却听不明了的吴侬软语,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