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听雨馨老师这节课,我直接懵圈。雨馨老师本从医,现又主修心理学,讲起课来自然游刃有余。可对我这些门外汉来说简直像听天书一样,大量的专业名词轰炸的我有些晕,感觉自己跑掉了鞋子,也只能望尘莫及。我竟想起我上大专时心理学这门课补考的事。这是我的一颗创伤胶囊,我一时进入其中竟不能自拔。 课反复听了好几遍,还是没有听懂多少。不懂就不懂吧,暂且把这圈圈搁置一边,去读《金刚经》写作业吧。哈哈,我立刻意识到自己只是从这个晕圈跳到了另一个晕圈。 谈对金刚经的体会之前,我先说一说我的佛缘。 静下心来深思自己与佛的缘分,竟一直追忆到儿时。我的二姨是一个信佛的人。我儿时常去她家里住,尤其是暑假和寒假的时候,一住就是好几天。我们在一起时,最多的时光里,是听二姨念佛语。二姨的佛语可以从天黑念到天明,从她家念到我家,虽然她不识几个字。成年以后,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想把二姨的佛语收集成册。但一直未能真正付诸行动。 一家人一起登山,逛庙会的时候,也会进入庙堂上香膜拜。我至今还清晰记得当时自己的感受。一进庙堂,佛香入鼻,佛音入耳,慈悲的菩萨高高在上,整个人顿时不一样了。感觉自己渺小,感觉自己充满业障,感觉自己赤裸裸站在佛的面前……出的佛堂感觉自己的灵魂洗了一次澡。但也仅此而已,转过身我便投入尘世,继续摸爬滚打。 我一直以为自己尊重多种文化。就记得自己曾对儿子说“各种宗教,你可以不去信仰,但一定要尊重”。现在想来,其实是敬而远之。譬如佛教,近一两年来,有想去拜读的意愿,但总觉得自己鄙陋,修为不高,几次欲读,又将手缩回。总觉得那样的圣物,我无法承载,不是我这凡夫俗子能够碰触的。读完《金刚经》,方知自己是不想抛却这世间繁杂,苦中作乐而已。 于是,在没有焚香,没有斋戒,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的情况下,开始拜读《金刚经》。在雨馨老师的提示下,先读原文,再次懵圈。几乎每读一句,脑子里冒出的都是问号。结合译文再读,有了那么一点点收获。 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云何降伏其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这样的经文让我想到孔子的那句话“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相当于说,正念生而妄念灭。这样的想法,一下子让我想起雨馨老师的话,你接受的是负面信息,一会你的行为极有可能就是消极的行为。譬如那个心理实验,你接收的是“足球流氓”之类的词,走出实验室时,极有可能做出立即打断别人谈话的行为。 我又忽然想起老人家常说的一句话――想什么来什么。你要老想着我怎么这么倒霉,那很有可能霉运连连……最近挺流行的一句话“嘴是你的风水”,我还真有点信。老家里有个年轻人跟同行的伙伴闲聊时说“我就看中了那片山岭做坟墓”,回来的路上他就飞车爬树奔那地儿了。我分不清这是意识还是潜意识,只隐约觉着好像有那么点关联。 “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无论外在的事物何等美好,不因此而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我很羡慕这一种境界,既能感受事物的美好,又能修其正念。阅此经文,我得重新理解“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是快乐的”等观念,心里无盘算,无贪念才是更高境界。 不过我心里尚存疑虑。前不久刚读过一句话:人可以用色、香、声、味、触缓解生活的压力。压力大,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看一看美丽的花朵,迷人的风景;可以品尝一顿自己喜欢的大餐;可以慢慢的品一杯茶;可以去做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比如游泳,瑜伽……这是经文里“我相”的离世作乐吗?离菩提的境界还有多远? 此时窗外雪花飞扬,新年的鞭炮声还此起彼伏;岁月静好,闹也好。我愿与大家一起,在瀚海里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