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一个单身狗,为何要去读一本情侣关系的书。
在我读之前,我是这样看待这本书的。
我们大概都知道一些书名,远看时,觉得哪本都是宝典。
实际上,就连写书的作者,也未尽解其中的内容。
探索到人,我们难解自身。
当你,看遍书中描述的情况,与你非常相似,等着出现什么万能的方案,或者捷径。你也只能看到“灵魂”、“真理”、“决心”这样的说辞。
这是道不清说不明的。
我就用一句话作为观后感吧:
如果每个生命都是孤独的,亲密关系也难解,它只是自己的镜子。
接下来,我摘取一些书中的话,和大家分享。
1.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2.有趣的是,不管小孩或者大人,需求不被满足时的反应都是一样的。他们会觉得悲苦,受到不平等对待,并决定再也不相信那个应该爱他们、照顾他们的人。多年前我看过的一个公式,后来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反复得到验证,那就是:期望=愤恨的前身。换句话说,期望终究会转变成愤恨。
3.如果对别人取悦我们的能力抱以太大的期望,那么失望将会是必然的结果。
4.我们要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
5.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但如果我们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我们往往会觉得更孤单、更不被重视。我们很可能会觉得这个世界缺乏关怀、温暖和真情,从而感到绝望。这种感觉会使我们对自己的重要性感到怀疑。为了弥补外在世界的不足,我们会在内心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让自己成为英雄——也就是我们的小小世界里最特别的人。
6.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利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上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弃(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7.把生命中重要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会让我们对每个人都保持距离。
8.往往创伤愈深,我们”健忘“的倾向就愈严重。
9.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心碎,我们采取非常手段,也就是把没有满足我们需求的人(“伤害”我们的人)拒于千里之外。
10.孩提时代两大重要的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11.每次亲密关系发生了危机,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以为问题是外在的,但我发现所有的亲密关系的冲突,其实都代表我自己的内心冲突。
12.只要你肯放下立场,不管结果是怎样,对你永远是只要好处没有坏处的,因为坚持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和骄傲带来的不真实的安全感。放了手,就能得到自由,让自己在只会和成熟中成长。
13.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别人怎么对待你,取决于你的立场。
14.人类应付痛苦的典型策略:放纵或否认。一方会放纵自己的焦虑、愤怒、不满的情绪。而另一方则会压抑这些情绪,选择逃跑,否认问题的严重性。
15.反方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少受到承认,他们往往被当做”制造问题“的人;正方则被看做快乐、善良、可敬的那一类型。
16.正方逃避痛苦的方式,就是否认问题的存在;而反方逃避的方式,则是专注在恼人的事情上,并将其夸大,借此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17.如果你想逃避痛苦,只要证明自己在某件事情上是对的。随便什么事都可以,只要让别人看起来像是错的一方就行了。
18.任意发怒或刻意压抑怒气都是可笑又无用的行为。愤怒既不具创造性、启发性、智慧或美感,也不能鼓舞人或使人生活变好。怒气往往让人以排斥来取代包容,而且从来不能解决纷争。
19.我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20.不要固执地认为,你应该跟目前的伴侣过一辈子。因为我相信,如果你不能自由地离开,那么即使留下来,可能也不是你自己的意愿——你留下来,只是因为你觉得这样是对的,如果是这样,你就可能会变成牺牲者。
21.事实上它关心的根本就不是你是否能跟人建立亲密关系。所以,当你遇到瓶颈,无法亲近伴侣时,不要把亲密关系变得像宗教一样——好像如果你不能解决问题,就变成了大罪人似的。
22.你还没有迈出步伐,怀疑的声音已经先对你说做不到了。你不是不够好,就是准备不够充分,或不够强壮,再不就是没有价值。
23.“忙着出生的人,都在忙着死去。”——鲍勃迪伦
24.我们对别人的行为举止的诠释,都只不过是把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及信念投射出来罢了。
25.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不断地牺牲,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罪恶感。
26.别人要求你做一件事情,如果你说“不”就会有罪恶感,说“好”又不觉得快乐的话,那你大概就是因为罪恶感在做牺牲。
27.只有在我们把误认为是“知识”的答案都抛开时,我们才能得到无线伸展的自由。
28.你所看到的每件事情,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29.我不得不开始思考,是不是亲密关系都不能太长久,还是我选错了人,再不然就是有什么事是我必须学习的——而且要快!
30.如果你是把伴侣当做提供你个人满足的工具,那么你现在就可能会下一个结论,认为你要不就是选错人了,要不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了——总而言之,是该离开的时候了。
31.在情感上疏远没有满足你需求的人,让你得以免于心碎。在否认、遗忘创伤之后,你又站了起来,并且适应了新的世界。
32.你对待伴侣的方式事实上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方式。
33.事实上,我跟外在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而从前只是隐约感受到的渺小感,现在已经成了我对自己的真实看法。与外在世界的接触,让我不断追求越来越大的目标,也许是为了找回小时候拥有,后来却失去的“全能感”。
34.没人会满足我们的需求,没有人会让我们快乐,也没有人该为我们所受的伤负责。
35.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的方式就是,你已经在那里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