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这个词还是比较好理解的,按我的理解就是指刻意的去练习自己认为有用的能力。按照1万小时定律,如果一个人可以将一种能力刻意训练1万小时,那么他一定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能够完全掌握这种能力。
但是这样解释起来,就会有一个问题:时间成本这么大,我如何确定一个事情就一定值的自己进行刻意练习呢。这件事对别人或许不算什么,但对我却是很是问题。因为我认为我很好地展现了自己星座的一个特性:双鱼座的信仰就是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好处是思想更开阔,不会被轻易的束缚。但是坏处也很明显,这让我几乎不可能去坚信一个事情。连带着使“坚定的去执行一个计划”也变成困难的事。
最近觉得自己的计划执行得并不顺利,心里并不舒服,所以今天回来看看李笑来老师的“刻意练习”这篇文章,为自己补充补充能量。
—————我是分割线—————
李笑来老师在文章的开篇就强调:要有耐心,要有耐心,要有耐心。
文章里说,之所以说是“刻意练习”,就是因为它需要调动你的注意力,全神贯注的去完成。因此一定不会很轻松,也不会很顺利。有些人(包括我(*/∇\*))还希望能够一次练习两个,甚至三个,这样急躁的心态不可取,要学会克制。当然也不要因为某些练习比较困难,就干脆全部放弃。
笑来老师介绍了三个非常适合进行刻意练习的事情,用来训练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第一个:坐享。或者说叫做打坐、禅修、内视、冥想等等。
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刻意训练方式,最近几年也开始有完整的科学研究结果,可以用来清楚地解释它的作用和机理。这种朴素的刻意训练方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大脑体操”,可以直接增加训练者的大脑皮层面表面积,进而在实质上提升大脑的能力。
第二个:兴趣。
兴趣和练习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兴趣,你可能不会坚持去做枯燥的练习;没有练习,原本的兴趣可能也会很快枯竭。所以如果想有效地使用“刻意练习”的方法,那就要为自己找一个兴趣。同样的,如果想保留某个兴趣,那就要有意识地去进行“刻意练习”。
长久地保留自己的兴趣,需要启动一个正循环:
有兴趣——刻意联系——做得更好——更有兴趣——继续刻意练习。
这里面有个误区:并非所有看起来你喜欢干的事都算是兴趣——它也可能仅仅是你自己的一个习惯。而如果它只是一个习惯,那么仅仅遵从于习惯而做出的行为也很明显并不属于“刻意练习”的范畴。所以这样的事也不会让自己有什么好的提升效果,甚至根本不会有任何提升效果。
幸运的是,笑来老师介绍了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那就是你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不应该是太顺利的。因为不论是“刻意练习”,还是“主动的全神贯注”都不会那么容易,至少不会一帆风顺。即使是有兴趣支撑的“全神贯注”,其实也需要你主动克服一些困难才能继续下去。
第三个:反思。
举个例子:“我很生气”和“我知道我现在很生气”,这两者之间有着巨大差异。前者只能在接下来的每分每秒更生气,后者却因为注意到自己正在生气,而去思考为什么自己会生气,乃至于找到很生气的原因,然后再把注意力放到那个引发情绪的问题上去。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话也好想的开:既然解决不了,生气也没用……
于是每一次认清情绪的来源,就是一次“元认知能力”得到锻炼的最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