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电梯碰见领导,他没有对我笑,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啊?”
“中午和老同学聚餐,有个女同学总是打压我,我一讲话,她就唱反调。她对别的女生可不这样,好讨厌她差别对待……”
“老公又把衣服扔得到处都是,提醒他很多遍了,他还是这个坏毛病,哎,算了,他工作也蛮辛苦的。”
类似的电话,二二每天都会接到。有了微信之后,更是成了闺蜜的24小时苦水垃圾桶。经常性地微信一打开,就是100多条未读信息。
祥林嫂似的抱怨,消磨了二二的耐心,也一点点消耗了我们十几年积攒的情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令人期待的姐妹唠变成了恐怖的“夺命电话call”,微信联系人置顶也变成了消息免打扰。
某次二二出差,手机被这位闺蜜的微信消息炸到黑屏,尚未完工的稿件也因此丢失,幸好在附近找到一家网吧,总算压着最后时限赶出一篇新稿件发给了编辑。
等二二处理完公事,晚上回到酒店打电话疏导她的情绪时,人家正吹着空调吃着冰激凌,一句“道理我都明白,当时就是想找个人吐吐苦水”,把二二气得当场发飙。
第二天,二二换了一个新手机,也终于下定决心,和这个陪伴我十多年的好友说再见。
持续的负能量输出,要么毁掉一段友情,要么毁掉一个朋友。
二二很庆幸,在没有变成另一个负能量团之间,结束了那段已经畸形的朋友关系。
一块糖换一个汉堡的情分,曾年不曾忘
念书的时候,一块糖就能交到一个真心朋友。
毕业后,才发现交一个普通朋友都很难。可以推心置腹,让你撕掉面具,不怕暴露软肋的人,更是少数。
从前,同窗四年的同班同学可能都不在你的“朋友”名单里。
如今,参加过同一场饭局,连对方名字都写不正确,都能互称“朋友”了。
多少年轻人误解了成年人的社交规则,一句“朋友”,真心全付。
一次次摔过跟头,才发现,兜兜转转几年,可以称作朋友的人,还是念书时那几个。
然后,你翻开同学录,看着那个许久没有联络过的号码,犹豫了很久,鼓起勇气拨了出去,机械的女声提醒你,“您拨打的号码是空号”,你苦涩地牵牵嘴角,默默关掉了通讯录。
望着天花板,忍不住去想,一路走来,留在身边的好友,已经所剩无几。
剩下的那几个,在你眼里便不由地多了一层滤镜。
她们随便一句玩笑话就能让你破涕为笑,所以,散漫消极也无所谓,那是她们的个性。
她们用学生思维评判职场规则,抱着所谓的高傲和自尊,不愿去适应新的规则,也无所谓,自己不是也有过那样幼稚执拗的阶段吗?
她们了解你的每个小动作,知晓那些你说不出口的小情绪。
曾经,你以为她们比你更了解自己。
没想到,时间如此强大,终究我们没有改变世界,世界却改变了我们。
看似在同一条人生轨迹上并行,实则,各自身上已被生活种下不用的烙印。
看不见的变化悄然发生,你从未想过,有一天,相交十几年的好友会因为“三观不合”而分道扬镳。
友情诚可贵,并肩前行的人,才能走到最后
人和人的关系,全靠联系,你不联系我,我不联系你,早晚有一天,两个人不再有关系。
有的人把校园友谊过度神话了,疏于联系,金光璀璨的友情,反而失了光芒,有的更是渐行渐远,街上偶遇,都恨不能躲着不碰面,免得尴尬。
曾经,她的每一条朋友圈下面,都有你们的逗趣贫嘴。
不知何时起,你们离彼此的生活越来越远。
她的朋友圈里晒出了她和其他女生的合照,她的小确幸,你不是第一个知道,她的小情绪,你也问不出缘由。
你清楚地知道,那种明明想恢复过往的亲近,却又无能为力的挫败感。
编辑的评论删了又写,写了又删,纠结了许久,潦草地点了一个赞,再后来,连点赞都变得多余。
然后,你像一个大人一样,平静地接受这种从炽烈到平淡,从熟悉到陌生的转变。
某天,在手机里翻到曾经的亲密合照,过往的回忆涌进脑海,才后知后觉,自己弄丢了什么。
她曾在你忘带课本时,和你分享同一本。
你曾在她背不出课文时,偷偷提醒。
你们曾经在午休时间,一起吐槽数学老师蹩脚的普通话,也曾在放学后一起背着书包挤公交。
那段最单纯、最懵懂、最渴望成长的一段时光,一去不复返。
那些陪你一起青涩懵懂的人,自己也没留住。
友情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加油站,让我们在疲累的时候,可以喘息片刻,收获继续前行的力量。
做不到将心比心的朋友,最多算是狐朋狗友,注定成不了比肩同行的战友。
有的人把教养留给了陌生人,却把最坏的一面给了亲近的人。
他们不去纠正自己的行为,反而推导出了”对谁真性情,就是对谁亲近“的悖论。
不加克制地消费朋友间的情分,却不及时给友情充电,情分只会越来越淡。
终有一天,你们之间的情分再难负荷朋友二字,那时,便是你们说再见的时候。
勇敢地向任何一段不舒服的关系说“不”,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
走出舒适圈,前路有房、有车、有知己
有人说,成年人不喜欢交朋友,是因为懒得向人从头到尾讲述一遍自己的人生。
人都有惰性。
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人心叵测,踏入社会以后,交不到真心朋友。
其实,那些人只是不愿离开舒适圈,给自己偷懒找个借口罢了。
自以为看透人世冷暖,实则是个害怕受伤的胆小鬼。
二二很佩服一个师兄,他经常张罗各种聚会。连二二这种和他算不上“朋友”的朋友,三不五时也能收到他的问候。
参加过几次他组织的聚会,他的身上总是散发着自信从容的光芒,他用心了解每一个人的喜好性情,细致地照顾到每一位宾客。
在他组的局里,你永远不用担心独自赴宴尴尬。
因为,即使没有熟人,你也能在那里结识谈得来的朋友,再不济,你总会找到一两个与你的工作有交集的人物。
有一次,我问他,“每天那么忙,你怎么有精力经营各种人际关系啊?你不想多留出一些时间给自己吗?”
他的回答很现实,“生活里的沟沟坎坎太多了,多条朋友多条路,与其在遇到沟坎时左右为难,不如提前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凿山开路上。有朋友陪着,路好走些,乐趣也多些。”
“你怎么分辨哪些是朋友?哪些是过客呢?”
“不用分辨。”
“?”
“现在是朋友,某一天,可能会变成过客。现在是过客,某一天,也许又成了朋友。“
小孩子的世界非黑即白,成熟的人,看透人性之后,依然满怀热忱,勇敢地张开双臂,拥抱生活。
黄磊在《向往的生活》里谈到对“真假”的理解:“人都是从开始相信全是真的,慢慢开始觉得全都是假的,再后来发现有真有假,最后无所谓真假。”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交友,亦是如此。
念书时,悬着分数在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之间被选择,工作后,拿着简历被一个个公司选择,难道和谁交朋友,你也要被选择吗?
与其被别人选择,不如先一步卸下心防,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愿你念旧而不守旧,包容而不放纵,守得住一人独处的寂寞,也玩得转大千世界的热闹与人烟。